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手记 > 高效教育 从“心”开始

高效教育 从“心”开始

2010年06月07日 00:00:00 访问量:2932

内容提要:一般说来,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作为班主任, 如何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促进 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心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架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座桥梁,它更强调了人与人的心灵交流,而不是死板的教诲,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关心他们,多发现及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位置和方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更好的态度和热情来学习和成人。

主题词:理解、关心、沟通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力,是在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健康、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也是家长赖以信任的教育孩子的指导者和倾诉自己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对象。班主任的职责,被赋予了监督、驾驭、评价、指导、商榷他人的独特地位,也练就了其对所管班级"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成了与家长建议、商讨、共建的"知心朋友"。班主任总是以审视的目光,解读着来自管理对象的倾诉和求教对象的各种信息。这种审视由于职业的需要而存在,也由于对职业的全身心投入而更加强化。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强调了班级管理中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成长,引发他们的思考,发觉自身的不足。因此我把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记录下来,以便在审视学生的同时,完成对自己的反省,提高自己探访学生心路的技巧,完善班主任工作,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教学与辅导的对象学生,是心理健康课程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其研究与指导的基础。正是这个根本,使我认识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平衡?为什么辅导中学生易分化为两个极端呢?即要么什么都不知道,要么认为什么都知道了。是不是存在学生心理超前的可能呢?教育与辅导者遇到此类问题如何处理?又怎样才能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理呢?面对这些问题,我的思考往往趋于简单化与一体化,想一刀切地去解决它们,做到一劳永逸!但事后我发现自己的做法可能带来些极其严重的后果与影响:一方面,有些学生开始了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与辅导对他们也变得可有可无了;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开始迷茫与不解,尤其在这种存在少数无所谓的同学环境下,他们更多地把问题放起来了,怕他人的嘲笑,最终也就使心理健康辅导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了!久而久之,课程就完全流于形式了,也便失去了意义所在了!

       面对这些可能的后果与影响,作为一个班主任应如何解决呢?

一、循循善诱、打开心结

       对于迷茫者,要让他们在事实面前认识问题与困难,然后多给他们一些勇气,在辅导性质浓重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实践经验与接受者的感受!例如,在教学辅导中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崇拜的是最近风靡一时的"超级女生"一一李宇春,并把功成名就、一夜成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深受现在某些娱乐节目的影响,并荒废了学业。因此我就用事实说明问题所在,  使其他有此想法的学生学会思考,并认识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就按他的想法与思路,提出我的疑问:你现在着手准备了吗?开始做了吗?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了吗?有没有想过一旦不能成功,你该怎么办呢?这么一来,他给我的答案是:还没想这么多问题呢!慢慢来嘛!我接着就顺势提出一个很严峻的事实:你认为一个人最长有多少时间?而这其中又有多少能用于从事自己的发展呢?他开始没吭声,然后说还没想这么多,反正,会坚持做的。至此,我发现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即认准目标坚持做。但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的有些想法的"理想化"以及一种想不劳而获的惰性思想!由此,我发现对他们除了辅导之外,更多的应是引导,人生与做人的引导。老师做好大方向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活跃辅导氛围,而使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下找到各自的方向!现在,这位学生也发现了"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而要做一个现实的人,过上好日子,那就需要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

    二、打开心扉、增进情感

         对于那些"游离分子",该怎么办呢?通常,他们认为这个辅导课程对自己没用,或者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能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心理健康着呢,不需要去了解与辅导了。不管这两个原因哪个占主导,都使得学生放弃了与老师沟通的机会,更关闭了自己的心理大门,他人的建议与说法都"黯然失色"了。这里,我应指出,学生的心理不可能超前发展的,必须与其生理同步,有多大的年龄就应有相应的心理水平,不象人的智力发展中会有神童出现。因而,长此以往,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会逐渐产生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现阶段的任务是打开心理大门,让他们对老师增加信任感。如,某些学生,他们还是愿意与老师谈话的。那老师就要抓住每次谈话的机会,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并且要多听多用他们的语言去沟通。因而,我发现心理辅导室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可替代。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而且能够保护学生"秘密与隐私"。同时,辅导老师更应严守职责所在,积极做好学生的保密工作。所以,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积极作用!在这里介绍几个例子:

  案例l、琐碎工作中精神饱满与操作技巧

        我被安排教文科班,文科班的特点就是艺体生多,且大多艺体生怀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有专长,可以在高考中多些优势。因此他们在课上睡觉或看课外书等等,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经常完成。一些任课老师也向我反映过此类问题,也都认为比较棘手,因为毕竟他们还是要高考的,况且现在艺考、体考得竞争相当激烈、形式相当严峻!可拿他们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多注意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在班中负责一些与自己专长相符的工作,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实行一些奖惩制度,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予以表扬;激励他们的能力,唤醒他们沉寂的心灵,给予他们自主自立的空间。

        果然他们把一连串的惊喜捧到了我眼前,我们班的板报受到评委老师的好评,运动会上我班的名次总在年级前列;卫生红旗评比总落不下我们班,所有这些使我不得不对这一群中流学生重新认识,开动脑筋激发他们。

        反思:有时孩子的潜力不是我们大人可以想象的,他们中有少数佼佼者才华横溢,性格比较外露,愿意展示自己;有少数学生反映比较迟缓,思维不活跃,处于弱势,但大多数人是那种默默无闻,中流一族。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发光发热;没有机会,他们也许就这样平凡度过一生。所以我们的教育除了要关注那些尖子生,为自己、为班级、为学校出彩;更要关注差生,避免他们调队,让他们也能把身上的闪光之处展现,让他们也有机会提高,更好更快地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因此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过早下结论,特别是教学、班级工作中不能只依靠少数优生或班干部,大部分学生不一定有惊人之举或特长,但他们是你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流,一定要在平常中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放手让他们尝试,他们会创造惊喜、回馈惊喜。班级活动、管理、教学中除去班干部、尖子生多启动多数学生,多设立能展现、锻炼他们才能的窗口。    .

        对策:多在班级和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强调小组合作成果,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之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课堂上,活动中多给予那些学生发言、表演、展现的机会,让他们有可以展示的可能,有可以展示的舞台;那些不敢表露的同学有机会显现自己,给自己的工作出策出力;把一些班级工作合理进行分配,给那些同学胜任的工作,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掌握学生心理,巧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火花,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案例2、面对"两面"的联系与奖罚的技巧

         李超是一个见识广泛、思维敏捷、能言善道的孩子,他还能察言观色,主动去帮助老师收发作业本、打扫卫生、端茶倒水,还会帮助我把我的一些做法的本意解释给大家听,给我带来惊喜。只是上课时好接话把儿,我提醒了他好几次,可他就是改不了。过去常听老人说:机灵的孩子皮,一点没错。聪明的超超常常是让我喜忧参半,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而且他还是走神一族,做小动作、开小差。课间他也会想出许多点子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疯玩,花样百出。于是我和他斗智斗勇,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改正缺点。上课超过十五分钟后眼睛就会不时光顾他,一旦发现有走神现象就立刻给予暗示或以提问形式点点他。还给他文明监督员一职,让他带头督促班级同学文明活动,督促提醒,管好班级纪律。一段时间下来,他有了很大进步。我在班里表扬了他,他听后脸上的表情有种成功后的喜悦。在那种喜悦中我看到了他克制自己时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他对今后的信心。 

        反思:现在的孩子很喜欢表现,他们都愿意听到赞扬声,特别是在学校里,在班集体中,他们更愿意看到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赞赏。要善用他们的表现欲和荣誉感,巧加奖罚,使其明理。老师、家长遇到问题不能着急,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能有所获,和孩子打交道要做好充分准备,打持久战、讲究战略。要善于利用孩子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要时还要责之以巧。

       对策:经常与学生谈心,肯定并表扬他的思维敏捷,但引导并启示他上课随便接老师话茬儿的错误性,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督促他改正:让他在学习中和班级工作中养成专心致志、认真负责的习惯,为他今后的工作、生活铺设一条光明的道路。

        以上案例只是我工作中的一些片段和典型事例,相信在广大教师、班主任的平常教育教学中还有更多值得思考、探究的鲜活的案例。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的教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我素养和心理素质,在与学生交往中巧加指引,在与他们心灵的碰撞时用智慧的火花来引领他们前进,让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今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责任编辑:陶广涛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