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而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师德教育、爱岗、爱生、爱校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师德教育的实施我觉得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爱岗,就是要热爱教师岗位,珍惜教师这份工作。只有爱岗,我们的教师才有可能敬业勤业,才能不计名利,忠诚奉献,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才会认真钻研,不断学习,认真执行教育法规,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只有爱岗,我们的教师才有可能做到: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我们多次提出不能把教师这一职业仅看作是一份工作,而要把他看作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一项事业。人都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把教师工作看作打工,遇到困难、挫折、不如意即会产生消极的反映;如果把教师工作看作是自己神圣的事业,是生命的一部分,就会遇难而上,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把事业推上新台阶,在工作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动力。我校的实践表明,通过多年的爱岗教育,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立足岗位求发展,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参加教学竞赛,提高业务水平,正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爱生,就是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面对形形色色富有个性又有差异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爱生,就会出现偏爱好生,歧视差生,甚至出现工作敷衍塞职,讽刺、体罚学生,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所以教师职业必然要求每个教师要真心实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要特别"偏爱"、特别关注那些所谓"双差生",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尊重、理解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只有做到热爱学生,我们的教师才会真正的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苦与乐,去忧虑着学生的忧虑,关心着学生的关心,希望着学生的希望,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带着一只青蛙来上学,对这种现象来说,我们应该首先要去了解这们学生的真实目的,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事先它的目的。)这样才会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忠诚奉献;才不会出现诸如以教谋私,热衷于搞有偿家教的事件发生。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带病上班;为了转变一个后进生费尽心机;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学生调查表明,令学生终身难忘的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事例,如雨天教师借给的一把伞;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爱校,就是要热爱自己工作的学校,要把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声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全体教师都热爱自己的学校才会上下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在工作中相互协调,同甘共苦。当学校有困难时,勇挑重担,顾全大局。民办、外资学校的纷纷出现,必将对我们的教育带来冲击,教师流动不可避免,某某名师被聘某某名校,某某教师开学之际不辞而别,离开多年培养他的学校,诸如此类之事,常有耳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我在此要表白的是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今天,时代更在呼唤我们要到艰苦、薄弱的学校去工作,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学校也需要一种与学校共甘苦、同发展的"校园精神"!所以在抓师德建设中,进行"爱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爱岗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爱生是教师道德素质的核心,爱校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开展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此作为抓手,努力构建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努力开创教育事业,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陶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