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手记 > 衣带渐宽终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

2014年07月29日 00:00:00 访问量:3560

 

近两个月来,有太多的感动与艰辛,太多的欢笑与泪水,汹涌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努力的寻找一根丝线,能牵引我回到那些个奋战的日日夜夜,重温那些温暖和感动,并再一次在感动中让自己充满力量,回报给所有支持关心我的领导、同事还有家人。现在,我用我的拙笔记录下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一、重视课题,直面困难

221,我接到市教研室的通知,准备高一的课题《追寻守恒量-能量》和高二的课题《气体的等温变化》参加山东省第十三届物理优质课的比赛。关于《气体的等温变化》这个课题,我从内心里来讲,还不是那么怵它。因为这个课是规律课,大思路基本都比较固定。谁讲这个课,也离不开实验探究、规律得出、例题讲解和习题演练这一套教学方法。但就是这样一节大家都知道怎么讲的课,放在省比赛上,要讲出水平来,要出彩,就难了!关于《追寻守恒量-能量》这个课题,我倍感困难,因为这个课题真不好讲。一是学生对于能量初中已经学过一部分内容,都知道个大概。原来的教材没有这节课,但新教科书设计了这节内容,目的是引入能量的概念,也就是说,这节课是为后几节内容做导入的。以往,处理这节课都是和第二节《功》放在一节课中讲,很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讲。二是感觉这节课的内容不好把握,讲深了,怕讲成了机械能守恒,不贴合教学目标;讲浅了,学生学不到东西,这个度实在是难以把握。三是本节课实质性的内容少,怎样合理设计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追寻其中的守恒量,是一个难题。

二、吃透新课标,用思想引领行为

对于这两个课题,我想首先要做什么?从哪里做起?由于还要琢磨实验,我把我的备课地点转移到物理实验室。在那里,很安静,几乎没人打扰。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我想第一个阶段应该是把教材读厚,即首先要细读课本和教参,对内容进行标注;第二个阶段把教材读薄,提炼出思路来。厚积才能薄发。我仔细研究课标,借来初中物理教材,结合高中教材,把这两个课题的整章内容通读了一遍,了解了这两个课题在整章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把教参上的文字逐字逐句的研读,领会教参对教法上的建议和教学的意图及重难点的突破,从而对这两节课有了正确的指导和清醒的认识。接下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打印出来,以备参考。我拿出几天的时间,呆在学校的图书室里,阅读了大量的文章,希望能从理论上指导自己的行动,构建讲课的思想,以思想引领教学。这样的课,我想内涵会更深刻。

三、磨课的艰辛与快乐

准备课的过程是艰辛的。这次要准备两个课题,时间长,五十多天;任务重,两个课题同等对待。对自己的心志和身体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毅力不强大,很容易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放弃。精力不充沛,则会磨得筋疲力尽。这些,对我而言不算什么,最让我痛苦的是课的思路一直定不下来。教材已经很熟了,重难点、疑点也烂熟于心。但教学环节的顺畅,教学流程的设计,实验探究的设置等等,无不需要潜心思考,反复修改。仅这两个课题的引入,让我费尽心思。引入是以某种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入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是我备课中随手记的札记的一部分。

34,第一次试讲,邀请物理组的几位名师和指导老师来听课。结果却是一塌糊涂。那天下午听课评课一直到接近七点,几位老师一直在一起,从头到尾的将课重新梳理了一遍,大刀阔斧地整改。

310,我去教育局找到宋协俊老师,向她请教思路。她和我谈了很多很多,之前的思路也基本被否定了。回来的路上,有点垂头丧气……准备一节课需要配套的资料太多,导学案、教学设计、课件、测试题、教学实录,而很多时候一动就要全动,一改全改。

314,又讲了一遍,感觉各位老师听了我讲的还是不尽如人意,我怎么找不到令自己满意、令大家满意的思路呢?

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整理一下吧:首先《追寻守恒量》一课的引入颇受非议。我是以德国人迈尔思考人身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一个科学故事引入的。如果单纯讲故事,未免单调,我找到了类似的动画,消去原声,配上音乐,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期间,我搜集了大量的网上资料,张大春老师帮我一遍遍的剪辑视频。

虽然仅仅是2分钟的引入,在底下可没少费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我已深深体会到了。指导老师听完我的引入环节,感觉效果不好,有点勉强吧,不能表达能量的思想。本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引入思路还高兴了两天,这下心里又没底了,又要重整。

还有,在气体的等温变化中,较明显的问题是实验设计的太多,导致严重拖堂。这节课,我设计的实验有:引入实验—易拉罐变瘪;乒乓球变瘪;学生传感器探究实验;改变气体温度(加冰水)后探究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等。本来,还有刘立贤老师建议我的塑料瓶内吹气球实验,虽然我知道效果也不错,但考虑到实验已经很多了,所以还是忍痛放弃。对于这节课,思路好确定,关键是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还有注重细节问题。市教研室宋协俊老师说,看待一名教师的能力也在于看他(她)对细节的处理,观察什么,思考什么,一定要到位。

气体这节课中,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测出数据,观察数据,猜测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学生们一看数据,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很自然想到压强和体积是反比关系。我肯定了他们的猜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检验它们成反比关系的思路。他们也很容易想到画P-V图像。为了达到有多种方案探讨的目的,我又引导他们研究PV之积是否为常数或压强之比与体积之比的关系。课后反思到这里时,感觉后两种方案实在牵强,学生们在大脑中根本想不到这两种检验方法,是我强加给他们的,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气体这节课中,最后一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即探究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我是这样设计突破难点的:在前半节课中已经画出常温下的等温线了,现在用冰袋包住注射器,以改变气体的温度,通过数据采集器读出降低温度后气体的压强,在原来坐标纸上再画出降温后的P-V图象,与常温下的等温线进行比对。这样结果一目了然,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温度越低,等温线离坐标原点越近。这个难点的轻松就突破了,能否突破这个难点是课堂的一大亮点。不足之处:用冰做实验,随着天气一天天的转暖,温度不好控制,怕冰全化成水了,不能保证冰水混合物的恒温了。还有如何合理的将冰敷在注射器上,能迅速的降低温度,还不能遮挡读数,这是困扰我的难题。尤海滨老师和刘习锋老师费尽心思为我想办法,并亲自制作实验工具,反复试验,直到达到比较理想效果了为止。

327,距离比赛还有14天。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我在想:是什么牵绊了我的心情,总觉得心里疙疙瘩瘩,不能释然。回到实验室,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能量课题让我难受的是引入的不如意,大家认可我这样引入吗?再者,实验的推导,导出守恒量是能量来,还是有点牵强。学生们已经知道守恒量是能量了,我在那里舍近求远的将自己准备的观点加给学生,让学生按我的思路去分析,有点把学生导入误区再引导出来的感觉,我讲起来实在没底气。气体的这个课题,引入部分,我自己就不满意。上午,我找到孙振峰老师请教后,针对我的问题,他建议我:

1)能量的引入问题,不避讳涉及能量,因为初中学生已学过能量,而且高中教材也是讲到了能量有各种形式,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上讲能量,比如“嫦娥三号”探月卫星的发射等,然后再探寻能量的发现。

2)实验处理:让学生悟出什么量是守恒的,多设计一些摆动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守恒量。

3)气体的引入可以参考崔老师在泰安讲时的引入,即把塑料瓶封好口,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瓶子的变化。

孙老师还鼓励我要有自信。我如迷途中的羔羊,在最困难时看到了通向光明的道路。一路上,我感动着,温暖着。

328,这几天感觉自己有点江郎才尽了,要达到一定的高水平,那得有真正的能力啊!还是再继续补充知识吧。反复研究拷贝的资料,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章,每一句话也绝不轻易放过,对我而言可能就是一种启发。果然,一个灵感来了,和张大春老师探讨后,我找到了引入实验的切入点。从化学实验室借来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烧瓶,从市场上买了各种不同的山鸡蛋、笨鸡蛋、鹌鹑蛋和鸽子蛋等,煮好以后,剥去皮,放在烧瓶上,把瓶置于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蛋是否落入瓶中。经过几次反复实验,最终发现,鸽子蛋的效果最好。煮好的鸽子蛋,蛋清是透明的,蛋黄清晰可见,如同果冻,弹性非常好。把它放在烧瓶瓶口,置于热水中,鸽子蛋由于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差点掉了下来,我把盛有鸽子蛋的烧瓶迅速转入冷水中,鸽子蛋在强大的压力下,被烧瓶吸入瓶中了!成功了!终于找到了我满意的引入实验了!之前,指导老师为我的引入实验不能回扣而遗憾,现在,刚好可以在加冰的探究实验后面回扣这个引入实验了。我兴奋的把这一惊喜的发现汇报给几位指导老师,他们肯定了我的做法,并鼓励我多做几次实验,寻找最佳的演示效果。今天的这个实验,让我的心里多了一丝安慰和兴奋,还有走向成功的信心。

331,今天,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宋协俊老师、聊城一中何平老师、水城中学朱瑜丽老师还有本校的物理老师来给我指导课了。听完课,指导老师做了分析,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上是说,我包办的太多,控制学生的思维跟我的思路走,不够从容,每个环节的处理过于急促,未展开,未到位,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余味未尽的感觉。语言上不够规范。我逐一记录着,虽然感觉很失败,但我知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会上宋老师帮我详细分析本次课的不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为我献计献策,提出很多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离比赛只有一周的时间了,大改还来得及吗?我不知道。我不敢懈怠,但我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我决定让自己安静地待上一段时间。我在想;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优质课?我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理念?是展示是作秀?我是不是偏离中心了?对于教材的理解我是真的深入了还是仅仅为教而教?我自己累不要紧,我真怕辜负了大家,突然感觉压力好大,很想哭,很疲惫。 期间,由于我不经常在办公室,我班学生们的学习有些松懈。班里的老师们反馈来的信息是纪律乱,违纪的学生较多。又陆续出了几个有问题的学生,让我更加心急如焚。

难道真的走投无路了吗?我给尤海滨老师说出了我的苦恼,他告诉我,要反复研究自己的教学录像;时间的紧迫,让我无所适从,他为我这几天的工作做了策略上的安排,先准备什么,后准备什么……他的话像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稳定下来了。在回看自己的录像时,看到宋协俊老师在评课时说,优质课难就难在如何高效上,没有高效的课堂算不上优质课。一堂课最难得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优质课不是作秀,要回归平常心。我们每个环节的设计要达到什么效果,每个实验的演示有什么利用价值,要明确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慢慢琢磨,细细品味,高屋建瓴的指导象一场及时雨,浇醒了我,我感觉思维慢慢清晰起来。

大脑也不混沌了,变得很清醒,重新坐在电脑前,用两天的时间把两个课题的思路重整河山。那时候真的深深体会了什么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距离比赛还有五天时,终于定稿了!

44号最后一次试讲,因为接下来的三天是清明小假期,学生们放假了,没办法试讲了。最后一次用的是崔书民老师班级的学生,崔老师精心的安排让学生井然有序而且很顺利地完成了本次试讲。5号,张大春老师把我的两个课件设计的美观简洁大方了。6号印刷装订教案和学案,几位老师帮我将需要带的实验器材打包规整好了,只等装车了。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

四、踏上征程淄博之行

7日是开学的日子,当老师同学们下午陆续返校时,我们一行六人踏上了去淄博的路。此次征程不知结果如何,领导们的关心、同事们的良好祝愿还萦绕在耳边,任重而道远,望着车窗外的风景,我默默祈祷:但愿一切顺利。

从抓阄到买用到的器材,再到场地上插座的铺设,再到现场没人时试讲,到见学生,我们一刻没得闲。回到宾馆,我一有时间就不断的给随队老师讲课,顺课,他们不断的指导,课一遍遍的更加熟练了。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天有点冷,我还是不惧寒冷,穿上了为比赛买的靓丽的衣服和提升气质的高跟鞋。

上课的哨声响起的那一刻,心沉静下来。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一开口就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响亮干脆的“老师好”让全场眼前一亮,从我发出的第一声,我感觉全场都在静静的听我诉说。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学生就完全放开了,活跃的思维,积极的发言,热烈的讨论,勇敢的展示,大胆的猜想无一不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肯动脑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生成的远比预设的东西多,而生成的那些东西带给课堂一次次精彩的瞬间,就算提前想安排也想不到安排这样的问题,这一节真实的课堂呈现了学生真实的思维。学生完美的课堂总结,响亮的“老师再见”与台下的掌声同时响起。老师们上来给予我热烈祝贺,还有蜂拥要拷贝课件的其他地市的老师,这一切都似乎都在对我说:我成功了,多日来的辛苦终于完美绽放!

五、比赛后的反思及收获

带着成功的喜悦,我重新回到了聊城,回到了我的课堂。虽然比赛结果还未公布,在我心里,获奖等级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一路走来我的收获已经是沉甸甸的了。回归平静后,我反思这节《气体的等温变化》的不足之处,如引导启发的还不够,考虑到毕竟是省级比赛,担心放过头了,怕自己收不回来了,所以略微没放开思想,还是以稳妥为主。聊城大学的刘教授曾指导我说:“学生的大脑不是被填充的机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在这次讲课中,我没有很好的把这句话贯彻到底。这是我的遗憾之处。

通过这次比赛,在领导和家人的大力支持、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下,我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和提高。

1)对课标的理解,教案的组织,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问题提出的适时性、适应性、适度性,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知识和智慧在物理课堂上现生成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课堂教学启发式,课堂的探究性和导入的艺术性,师生的互动性等,通过指导老师的一次次深刻点评,我逐渐建立了自己对于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

3)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视物理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直观,真实,学生只有看到了才能相信。去年我在江苏学习时,记得一位物理专家说过:“对学生来说,I  hear ,  I  know;  I  do ,  I  unstand.”所以,我努力做到:学生能分组实验的,老师绝不演示代替;能演示的实验,绝不口头描述代替;能亲自做成的实验,绝不用动画模拟。即使要用到一根弹簧,来展示变力做功的过程,我能做的一定做。

在这次比赛中,我体会了天道酬勤的含义,不懈付出、不断学习、珍惜机会,不断进步。再去回顾赛前的挑灯夜战、绞尽脑汁、焦虑难眠的那些时刻,如今,都一并化作了幸福和欣慰。

后序——

在准备课期间,我接到家人电话,说父亲因为膀胱癌住院了。我立即放下教案,急匆匆的赶回潍坊。陪着父亲做完手术,服侍了几天,见他的状态好转起来了,由于心系比赛,我只得忍心赶回聊城。在淄博比赛前夕,离家只有100里地,很想回家看看他,但比赛尚未结束,只得打消这个念头。

每天清晨六点多从家出发,先去看看学生们,然后一头钻进实验室,一呆呆一天,中午困了趴在桌子上休息会儿。再起来忙到晚上十点多,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这么多天来,基本没管过她,听孩子奶奶和老师说她的成绩下降了,数学有两次都考了60多分。可是,我已经顾及不上她了。等比赛结束了,再给孩子好好补补课吧。

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我备课效率最高的时候。不是不困,是舍不得睡,舍不得浪费这么安静的时刻,没有学生的纷杂,没有孩子的干扰,只有静静的思考。

一直到47号,连续50多天,天天如此。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过来的,现在想起来我明白了:是责任,是使命。因为走到这一步,我不仅仅代表我自己,我代表的是我们物理组、聊城三中,是代表聊城市。我能走到这一步,包含了大家的辛劳,也包含了大家更多的期待,我不是去混证的,我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放弃坚持,在大家期待信任的目光中退缩,无异于当逃兵。我非常感谢整个团队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为我的这堂课出谋划策,从教学流程到每个环节的设计,甚至服装要求等等,即使在赛前还在为我研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结果已不重要,今天只是我教学教育生涯中的一个起点。在以后的510年,作为一个教学过程,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境界,那个才是最重要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我在感动中承担责任,在坚强中增强自信,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将会不断激励我更加努力!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