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2011年11月20日 00:00:00 访问量:163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在座的有今年刚来的新老师,我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李健,是高二14班班主任,兼14,15班的语文教学。97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5个年头。其中有11年担任班主任,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今天很忐忑地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点优秀生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的心得。我把这点心得概括为八个字:“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简单解释,就是把希望和理想的种子深植在学生的心里,借助岁月的力量,努力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第一方面先谈优秀生的培养。这些年来我校生源不是聊城最好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均为二流和三流生。特别是占70%以上的普通班的学生,尽管每个班里总有名列前茅的学生,但是不论是在成绩上还是精神能力上,或者是人格形成上,离真正的优秀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班主任,我必须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优秀生来看,因为他们在班里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主流。我更要把“你很优秀”这粒种子想方设法种在他们的心里,再借助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不断强化这一观念,真正让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使他们确信自己就是优秀生,顺利迈过高考这道坎。以2004年我带的那个普通班为例,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我只提学生的姓。

女生柳,当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在班里前3名,但她生活在单亲家庭,跟母亲生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暗示作用。而当代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单亲家庭大量出现。这是造成单亲学生心理偏差和缺陷的重要诱因。柳幼年目睹父母不断争吵,并最终离异。她过早地尝到了人情的不幸。当时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眉清目秀,学习轻松。但有时看人的眼神特冷漠。当我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就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眼神。我就格外关注她,经常找她谈心,给她安排热情的同位,多次和她母亲见面,尤其重视在周记上和她进行交流。她的文字有时十分尖锐、生硬,比如写过这样的文字:“我不会笑了,脸都僵住了,累极了。对不喜欢的人微笑,真让人恶心。对于学习,我不知道说什么,似乎不是任务,也不是爱好,像吃饭、睡觉一样,总会有用。饿了,多吃一点,困了,多睡一会儿。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一定要做!”对于这样一个能理性地对待学习,内心却无限凄凉的孩子,我这样用心地写道:“不要让‘不幸’成为你‘寒冷’的理由。聪慧如你,应懂得阳光总在风雨后,所以请试着去收集身边的‘阳光’吧,它会赶走你身上的‘寒冷’,幸福会来到你的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挂在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眼神里的冷漠越来越少。刚上高三时,我又给她写了一封5页长信,真诚地赞赏她在各方面的优秀。我记得从那之后,她的眼睛里,不但没有了冷漠,而且常常流露出温暖的气息。07年她考入了北京的一所政法大学。今年毕业考入上海劳教局做公务员。假期里和学生聚会时,我看到她很热情真诚地照顾其他同学。

第二个例子是男生王,是化学课代表。他特别善良,愿意接近老师,喜欢挑战自我。最大的不足是太害羞,脸经常是红红的。这可能是在他小时候父母过度保护造成的。记得刚上高一时,他就到办公室,趁没人的时候对我说,他想在班里担任一个职务,想通过为班级服务克服害羞脸红的弱点。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大胆参加竞选,在班里也帮他树立威信。他成功当上课代表之后,很认真勤勉。可是他这种太害羞的心理决定了他的的小烦恼要比别的同学多,因为他想的多,在乎的多。经常送完化学作业来到我身边,很絮叨地像我诉说。我总是耐心听他说,之后给他一些建议。有时他会很胆怯地问:“老师,你听烦了吗?”我笑着说:“我喜欢听你说。”我用我的方式鼓励他大胆和人沟通交流。他是一个很有心的孩子,长时间的相处之后,他越来越大方勇敢。上高三后他开始自己的书写不满,提出让我指导他练字。他每天都坚持写一张,我每天都给以指导,主要是字的结构和笔画,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字写得越来越漂亮,这些小小的成功使他越来越自信。这个学生07年考入济南的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学的是城市规划,学制五年。今年是最后一年。假期里和我联系,在北京租了房子,准备考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第三个例子念一篇我的日记,时间是20061223日:早晨6:30,我准时走出了家门,走出楼洞时,才发现下雪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让我兴奋了一夜的心情更加激动。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令我精神抖擞,直到学校。

可是来到教室,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我才发现要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很难,我竟然放不开。但是,我必须拿出行动,这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心情。终于,在下课前的15分钟,我打断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我压抑住内心的紧张与激动,尽量让自己放松。我说:“同学们,今天的早读课大家特别有激情,是因为要背的内容太难了,还是因为今天下雪了?”学生们的脸上飞过一丝轻松,他们听出了我开玩笑的成分,一阵窃窃私语。我暗暗高兴。接着说:“这2006年的第一场雪——”话还未说完,学生们兴奋起来,有人小声喊出了“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也笑了。教室里充盈着轻松愉悦的氛围。我不再紧张,完全放松。顿了顿,我接着说:“这2006年的第一场雪,估计也是2006年的最后一场雪。在今天这个下雪的日子里,我想做一件事。”

听到这儿,学生们安静下来。我整理了一下心情,继续说:“自从懂事以来,在你们的记忆里,你拥抱过谁吗?或者谁拥抱过你吗?”大部分学生摇头,并开始小声议论。坐在第一排那个活泼的女生侧过身去抱住她的同位,抬头问我:“就是这样吧?”我含笑点头,接着往下说:“在我的记忆中,关于拥抱,有两件事很难忘。一件事大约在我五六岁时晚上和父母一起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回家时,我不想走路,就假装睡着了,是爸爸抱着我回家的。在那个寒冷的夜里,趴在爸爸的怀里,,不用自己走路,真舒服,想在想起来还很温暖。后来渐渐长大,在我十八岁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挫折。”看到学生越听越入迷,我更加坚定了信心。接着说:“回到家里,向我妈诉说心里的委屈和难过,妈妈边听边安慰我。当时,在倾诉的过程中,我是那么渴望妈妈能拥抱我,给我力量和支持。可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束缚了我,我没有勇气说出内心的渴望;多年的习惯也束缚了妈妈,她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拥抱自己已经成年的孩子。这两件关于拥抱的事情,我之所以说出来,是因为今天我想拥抱一位同学。”

教室里更加安静,安静中有一份期待。我再次环视全班同学,最后,把目光落在4排靠南墙的女生身上,很诚恳地说:“冯,你愿意走上讲台,和我拥抱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的学生都在鼓掌,把目光投在了冯小华身上。

我笑盈盈地站在讲台上,鼓励地看着这个来自农村性格内向的女孩。在掌声中她站起来,离开座位,紧张而害羞地向我走来。此时我早已张开双臂,在她走上讲台的瞬间,将她紧紧拥抱。在抱住她的那一刻我觉出了她的不自然和不懂得。所以在她的耳边,我悄悄的说:“不要紧张,放松,放松。就这样,对,抱住我,头向左偏。很好。”我边说边用手拍拍她的后背。掌声更热烈了。台下有个女生抬手擦了擦因感动流出的泪水。我的内心也十分激动。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大约1分钟后,我对说:“很好,谢谢。请下去吧。”我松开了手,这个女孩仍然害羞,可是她脸上掩饰不住的笑意告诉我她很幸福。

掌声停下来之后,我解释说:“昨天晚上,冯到办公室找我谈心。其中有一句话对我震动很大。她说,老师,这两次我考的不好,你也没找我谈话,是不是你不想管我了?说完,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昨晚回家之后,我难以入睡。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前10名,我只是太放心她才在这一段时间没找她谈话,没想到却给她带来了负面的心理反应,我很抱歉。我很想弥补。我想了又想,尤其想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最后,我想到了这种方式——拥抱她。”

这时下课铃响了。可是没有一个学生动一下,他们都不愿离去,全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入定一般沉浸在这种真挚美好的氛围中。看到学生们意犹未尽,我又补充了几句:“如果我比现在年轻,也许我想不到用这种方式。因为我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孩子似的青涩。如今,我对生命的体验和经历越来越多,这种青涩我已克服。我愿意拥抱你们每一个人。谢谢,谢谢同学们。”话音刚落,掌声再次响起。

在学生们热爱的眼神中,在热烈的掌声中,带着满怀的感动,我离开了教室。雪花仍在漫天飞舞,我的内心,盛满了像这雪花一样源源不断的喜悦。

这篇日记里提到的冯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是数学课带表。07年的高考中她考上了安徽的一所大学,不是特别有名。但在今年,她考入了上海华东师大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她很高兴地告诉我这个消息时,再次对5年前的那次拥抱表示感谢,那给了她巨大的力量,使她在求学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这三个学生很有代表性。一个来自单亲家庭,一个是父母过度保护,一个来自农村。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优秀生,相对来说,他们只是在理解力,接受力,感知力以及承受力比其他的学生要强一些,离真正的优秀,还有一段差距,他们只能算是中等生。但在当时我做为班主任,发自内心地把他们当做优秀生来看,更重要是要做好“深植”的工作。所谓深植,不是让学生今天觉得自己优秀,过几天就不相信了,三心二意,反反复复。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们要一直努力,让他们相信“我很优秀”,让他们从最初的将信将疑到后来的半信半疑,直到最后的坚信不疑。

现在回顾总结,在优秀生的培养上,我自发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爱上了她,给她取名盖拉蒂。他给少女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她,亲吻她。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神殿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像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感动了女神,女神决定帮助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老天,最终这座雕像成为了他的妻子。

      人们从这个神话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那就是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把名单给他们的时候,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地教学。

一年之后,这些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一大截,而且学生情感更为丰富、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这两位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第二方面关于后进生的转化。在一个班级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班的班主任,我们经常会面对一批后进生甚至是问题生,他们多表现为学习吃力,纪律松散,粗暴无礼,搞恶作剧,骂人打架,顶撞老师,缺乏爱心;还有极个别表现为称霸的英雄观、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总之他们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他们赞赏,给他们期待,努力把“你能行”“你可以和别人一样”的种子种在他们的心里。

只是,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学生在心灵深处都是我的助手和导师。这里的任何学生当然包括后进生。这对长期以来动辄给学生戴上差生帽子的教育是一次深刻的批判。因此教师的心目中一定不能有差生的概念,而代之以“后进生”“潜能生”的概念,一定要相信后进生的身上不仅有缺点,一定也有优点。只不过要我们善于发现,努力寻找。

还是04年的那一届学生,当时有个男生张,经常迟到,不交作业,上课睡觉,有时旷课,老师批评,他不反驳,只是消极顽抗。那时的我,年轻气躁,耐心不够。在教育他的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因为他油盐不进,我没少着急发火,当时我常常有强大的挫败感,有时就想放弃他。但考虑到整个班级,还是在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打起精神继续寻找教育契机。转机是在高考之前两三个月,因为要面临高考,他的心里也有了压力,我和他长谈了一次,他坦言说自己根本就不想上学,只是因为父母,才不得不在学校里熬到毕业。他的理想是做厨师,高考结束之后就去学烹饪。谈到高兴处,他问:“老师,你觉得我特没出息吧?我就想做一个厨师。”我反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回答说,社会上这么多人看不起厨师这个职业,连他的父母都不支持。当时我笑了笑,告诉他:“第一,为了父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得不呆在学校,说明你很孝顺;第二,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你想做个厨师,说明你有理想;第三,两年多了,你一直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说明你有思想;第四,老师支持你的理想,并祝愿你理想成真。”他高兴极了,我趁热引导,既然还要在学校里呆两个个多月,浑浑噩噩也是过,积极向上也是过,何不尝试一下另外的全新感觉呢?从那之后,他各方面改变很明显,就连路上和我打招呼,都多了一分朋友间的亲密。迟到成为偶尔的现象。这个孩子是在第二年考上大学的。

现在回顾反思这个案例,那次长谈中我还是自发地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了他赞赏,给了他肯定,给了他期待,给了他“你能行”“你可以做到”的心理暗示,在高三的最后几个月里,他才会在各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

后进生的转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一般后进生的转化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他们故态复萌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信心,持之以恒,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时刻让他们保持不断进步的态势,对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最近几年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我开始自觉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

对于后进生,只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还远远不够,因为他们不像优秀生在各方面有足够的积淀,足够的慧根。我们还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从某种角度说,特长就是优秀,甚至卓越。教学质量当然是学校的生命线,普文普理的升学率固然很重要。但是,重点中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不应该仅仅在再聚焦在这些方面,因此我们学校这几年拓宽办学思路,努力寻找发展自己的特色,提出来“让每个学生心里都充满阳关”的办学理念。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每个教室里都有明星榜,学校也非常重视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已经常规化,比如两操,隔周一次的班会,各种社团的成立。尽管如此,但在我们学校的教育现实中,还存在着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张“魔床”,有些教师学生还固守着与这张“魔床”长度保持一致的观念,只用教学质量这一把尺子去衡量规定每个学生。其实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密码台湾一所学校校训的第一条就是“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天下原本就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每一个“我”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那为什么我们只用成绩优劣这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呢?有人说,“上帝造人本来不一样,可是现行的教育却与上帝对着干。”这话虽然严重,却不无道理。

当然,特色个性与共性是共存的,存在于共性之中的。我在这里真正强调的意思是:在搞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班主任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豁达的胸襟去发现包容和造就有差异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性是基础,特色是超越。

2008年我接手高二十三班,还是普通班。当时班里有个男生姓秦,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次周评,就被全校通报,因参与打架被记过,时间是一年。找他了解情况,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他总是说,当时他只是在旁边观看,并未动手。其实实际情况是他想动手,还没来得及而已。几次和他谈这件事,他一直觉得自己委屈。做为老师知道,向这类学生表面看上去没有参与打架,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助长了那些动手的学生的气焰,学校是一定要处分的。给他讲清这个道理,理智能够接受,情感上还是不接受,还是觉得委屈。但是记过处分让他收敛了不少。我记得整个高二,他问过我好几次关于记过处分的事情,比如到时能否撤销,之后是否还有其他不良影响,是否记入档案。对于班主任管理来说,他的这种反应是个好现象,这说明他不是什么都不在乎的学生。我借机给他灌输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并且表示在这件事上老师很愿意帮助他。

仅仅让这样的学生遵守纪律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能像其他一些优秀的学生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每天过得带劲。我尝试找他的潜在特长。他的成绩不好,体质也不是很强壮,意志力也很薄弱。想来想去,我注意到这是一个特爱臭美的男生,喜欢穿漂亮衣服,喜欢留时尚发型,每天把自己收拾地干干净净。所以再谈话时,我故意说:“我觉得吧,你长的挺帅,穿衣服也挺有品位,在同学中间,很有明星气质。”这样一夸,他很意外,摸着头呵呵的笑了。我趁热打铁,建议说:“你何不试着去学表演专业?”那个时候,表演专业在我们学校还是很少的。他询问了一些情况,很快就决定学习表演专业。到济南学表演专业,一个月后回来,他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饱含深情地朗读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同学们惊讶的发现:他是一个朗读高手,在班里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当之无愧的成为那周明星榜上的才艺之星。他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专业课过关后,也能静下心来学习文化课。最后,他被四川锦州学院的表演专业录取。从他决定学表演专业到最后高考,只用7个月的时间。

另外一个男生罗,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文化课成绩相对要好一些,但是距离上大学的成绩还差很多。根据他是农村孩子,能吃苦,建议他搞体育专业。有了目标之后,开始一个多月,他在各方面特带劲。但是不自信的心理有时会占据上风,他就懒懒洋洋。他是那种心里怎么想,脸上就会表现出来的学生。我看出来,就及时给他鼓劲。一鼓劲吧,他就能撑一个月左右。这样直到高考结束。成绩出来之前,他还是不自信,又一次学生聚会,他把我叫到外面,哭着对我说,说自己让老师费了这么多心,还是就上不了大学,愧对老师,他准备到北京去打工。我安慰他,等成绩出来之后再做打算。结果文化课也上线了,最后被上海体育学院录取了。

这三个后进生很有代表性,张姓男生是比较带有普遍性的后进生,文化课不好,也不想学什么特长;秦姓男生算是个问题学生,但他和罗姓男生一样,愿意接受老师建议,最终选择了特长来发展自己。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后进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心理敏感而脆弱,更需要班主任的偏爱和指导。班主任的赞赏期待指引,就是他们的阳光。我们班主任,应该做播种阳光的人,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有了阳光,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就会充满追求上进的力量,在岁月的催生下,创造属于自己或充实或辉煌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一段话送给各位老师,这是那个准备考清华土木工程研究生的学生送给我的,他说:“我们在尘世间有这样一段短暂的相遇,以不同的身份相对:你站在讲台上,我坐在下面;你传道,我求知;你用一支粉笔慷慨激昂,我用一支钢笔转走年华。然后,我终究会离开,而你仍旧站在那里,还是一张素面、几本书、一根粉笔。也许岁月可以让我们不再联系,也许想念总会在分离之后愈发显得苍白,但我知道,我的灵魂里有你的气质,永不湮灭。”这段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师生间的关系,学生总是不断向前的,不断追随新的老师,我们注定是要被学生抛下甚至忘记的。但是,他们的灵魂里,有我们的气质,有我们或深或浅的影响。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们应该关注高考,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更应该无限相信自身的潜力;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愿我们三中的老师都能种下一颗自我期待的种子,并努力让这颗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发芽成长,伴着我们在教育的大路上越走越远。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