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聊城三中校本课程-语文生活秀

聊城三中校本课程-语文生活秀

2011年11月24日 00:00:00 访问量:2784

 

尚古诗文show

 

娱乐语文show

 

语文生活show

 

缤纷成语show

 

语言表达show

 

  前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课堂的逐步展开,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要和迫在眉睫。在以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虽然提倡注重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试,很少真正有兴趣,更不用说走进生活学语文。现在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不再是老师课堂上全权代理,而是学生走进生活,走出校园,真正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知识面也变得更加广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当代的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从叶圣陶到刘国正,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引导他们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层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可见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语文学习的教育,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近乎南辕北辙了语文学习的难言尴尬和深刻危机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仅埋头苦干应付考试根本不能让语文学习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因为语文不同于理化课程它是重感情的,必须用心去体会它不是几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非常美丽的形象组合只有把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内化为既有,借助丰富的联想领悟了语文的意蕴,语文素养才能有所提高而光是掌握了求证辨误的方法掌握语言克隆模仿的技巧理解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表达也只能是左支右绌的而以此来提高语文素养更是舍本逐末或缘木求鱼。
  这高考根指挥棒下,我们以前的教学常有以下偏向: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美感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在平时的训练中总是注重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教师和学生都希望与文学系能够立竿见影,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被极度地强化了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最能体现语文在生活中的积累)作文教学,却训练得极少从视野狭窄到文化肤浅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学习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泥潭之中
  应该让学生走进斑斓的生活,但由于应试的导向,致使学校、教师过度地侵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说,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了,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数理化,语文却极少有人问津,更不用说阅读课外书籍了。即使有学生有这样的兴趣,也往往被班主任扼杀在摇篮之中。不少教师认为学生阅读课外书既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不能不让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感到尴尬和无所适从。叶圣陶先生老早就说过:“学生须能阅读,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训练只有在课堂上进行,而忽视了课外这一广阔天地。试想,课内是"训练",课外难道就不是"训练"了吗?
  老师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作文越来越差了的确,在平常的作文和考场作文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句子或词语
哇噻”“酷毙了”“帅呆了”“笑死我了”这样的口语,在学生作文中真是屡见不鲜由此表明,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实在太少,词汇积累很是单薄。
  许多作家都是到生活中去提炼素材脱离了生活,作品犹如失去了泉源的流水。诗人何其芳曾热情洋溢地把广阔的生活比作浩瀚的海洋而“生活语文”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广阔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去吸取大自然的乳汁同时,课外阅读也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
 语文学习应该开辟学习的新疆域,让语文走进生活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进而让语文生活化生活与文化成为可能最终建立科学的生活语文教学观念。现在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让学生把语文和生活联系了起来。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苍白无力和无可奈何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我首先就想到要利用这个机会,同时让课题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利用这一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相结合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良莠不齐一些广告词存在滥用成语、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滥用谐音、肢解成语的广告词将对他们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这些报刊、电视、路牌和灯箱广告就像一块块流动的黑板,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们如果这些黑板上充斥着似是而非以假乱真的成语新编,势必容易使孩子们混淆是非陷入误区从而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产生困惑。在这些错误广告的影响下学生的作业、作文也错别字连篇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在一次考试中班上25个学生有16个把不容缓写成咳不缓容,12个学生把引以为荣写成饮以为荣

我们课题组认为,面对这种良莠不齐的广告语,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应以何种态度来看待广告?这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且现在学生的病句越开越时尚了,错别字也越来越滑稽,这无疑不与广告语的滥用有关系。为此,我们就提出了"广告语的滥用对中学生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全体中学生都来关注我们的语言运用,来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让各种媒体规范广告语,在广告制作中,遵循广告法令,不用错别字,不犯语法错误,不滥用成语等。同时,这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
  课题提出以后,学生反映十分积极,不论是在学校还是校外,便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留意各种媒体和各种广告宣传牌以便收集资料。最终整理出了一些广告语中的错误,如屡见不鲜的错别字,有(油)备(杯)无患”、合(盒)情合(盒)理”、其(骑)乐无穷一(衣)鸣(明)惊人”、无微(胃)不至”、无懈(鞋)可击”……还有语法错误,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是脑白金,此句广告词就犯了前后矛盾的语法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体会到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乐趣,原来语文天地真是其乐无穷。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天地非常广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语文跟生活相结合乃至熔铸到一起,从量上说,开辟了一块新天地,教师乐教学生也乐学。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发展表达能力的基础。生活的来源可以在课堂里,但主要还是在课外,在家庭、在社会,进一步说,失掉了课外这一头,就失掉了语文与生活熔铸的重要契机。
  走进生活,语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语文。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再为教语文而大伤脑筋了,学生也不必再为学语文而唉声叹气了。

   

 

                               第一节       我的父亲母亲

              第二节   我的中学生活

              第三节   我的大学时代

              第四节   我的慧眼发现

              第五节   我的广告艺术

              第六节   我的手机短信

              第七节   我的网络生活

              第八节   我的民族传统

                               第九节         我的旅游梦想

                               第十节          我的山东老乡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