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上汽车修理课
忽忽的十天的美国访问已经结束,在短短的十天里,也不可能有多么深刻的体会,多么精辟的见解,只是一些大概的印象,朦朦胧胧的印象。
说句实话,美国的确是我最向往的国家,她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直深深吸引着我去美国发展也是我一直的梦想,但梦想与现实无限接近的时候,有人说,美感便没了,但是美国却给我了更多的美,更真切的美。
首先,美国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安静,除了像纽约,波士顿这样的超大城市以外,其它的城镇基本上就像一片别墅区,零星的分布着几个商店、超市,平均高度都在三层楼以下,没有了拥挤的人群,自然就少了很多噪杂,加文没有婚礼庆曲、开业庆典等一系列无聊的活动,使这里变得寂静而深沉,使人们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去,安安静静的,踏踏实实的。
第二,就是美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书中关于美国人的介绍大都是:热情、开放、崇尚自由等一系列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很不务正业的词汇,似乎他们都缺乏一种严谨、踏实、刻苦在我国中国人眼里很看中的素质,一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品质。但其实,美国人是很踏实,很有正事的人,在美国,中学生下午2点放学,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紧张的一天过去了,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一天才刚刚开始,有的去作兼职工作,有的参加学校的体育队去其它城镇去打比赛;有的去组织社团活动,所以,在纽顿中学,几乎所有非电子产品都是学生制作的,墙上的壁画,招待用的食品,学生穿的T-shirt......一切都是学生制造的,而恰恰是这一点,才造成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差异;也许美国学生不知道小苏达的化学式,但他们知道烤面包时该放多少小苏达;也许美国学生不知道汽油机是如何工作的,但他们不知道不系安全带会被警察罚多少,但他们重视自觉地把安全带系上......我想,这也是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别吧!打个比方,同样学习饺子,我们学习饺子是什么,为甚包饺子,而在美国,他们学的是如何包饺子,如何吃饺子,而这两个课题,哪个更可贵呢?
最后一点,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给我最大震撼的一点,便是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都是很分明,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似乎儿子稍有一丝顶撞,便成了大逆不道;而在美国,就没有这种情况,大家都是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氛围下进行工作,父子之间偶尔相互开个玩笑,"你推我搡 "一下,也无伤大雅,一笑而过,丝毫不伤和气。还有一点就是美国,毫不吝惜溢美之间,经常把"Good job""Excellent"之类的词挂在嘴边,而中国人含蓄得从不把这些词说出口,所以在这种肯定的环境下,怎么能不出现大批优秀的人才,之所以诺贝尔奖得主一半以上来自美国,除了设备先进等客观因素之外,我相信与这种对人的尊重、赞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说了这么多,似乎都是对美国的褒美之词。似乎我是崇洋媚外、不爱国分子,但是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好:"我爱相声,所以我怕它完了!"我也爱中国,我也怕它完了,既然怕它完了,既然美国比我们强大,它有它强大的道理,有它的"过人之处",为什么我们不借鉴,不发扬呢?我希望我能看到中国蓬勃的未来,一个属于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