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手记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009年12月13日 00:00:00 访问量:377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影响其学习、生活。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他们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奔放,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迅速,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强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时期。高中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高中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障碍。高中生的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在目前高中生中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学习压力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市地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 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子女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其主要问题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四.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网络的悄然出现、迅速发展,给中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大街上网络所到之处,更是惨不忍睹,许多中学生是这里的常客。和许多班主任一样,我也是经常和家长在网吧里找到"失踪"的孩子们,在我班也曾有过因迷恋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的同学,为此我也很是迷惑。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高中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社会方面。

       各级党和政府要狠抓党风和廉政作风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从而改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外层间空,减少那些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加强对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部门的管理,强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要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凡是成年人才能干的事,譬如电子游戏机室、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网吧应明文禁止中小学涉足,违者应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各级党和政府、社会有关人士等在对教育的投资时,既注重学校的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学校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校有空间学,有东西看,有条件玩。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仍需继续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真正让读书人成为社会上所羡慕的一族,从而使学生知道学科学,学文化的重要。二.家庭方面

        父母及学生的亲属要教给学生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品质,多些向子女灌输竞争意识,尽可能地减少"坐吃祖宗"的惰性心理。父母要尽可能多些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些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认为,多给子女以心灵上的关怀教育较之多给儿女们一些物质金钱的关照显得更为可贵。平时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自己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博,教育方法上要宽严结合,注重技巧。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也是一种对策.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我们学校心理辅导室成立已经有些年,近几年来据心理辅导老师单老师讲,每学期很多学生来这里进行心理咨询,并有一部分得到有效的治疗.上学期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班内中下。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尔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有位同学告诉单老师他在日记中就曾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面对这些个案,当然还有人际关系,情感方面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所庆幸的是以上这些个例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三)在中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我们学校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功效.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