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手记 > 怎样的相遇

怎样的相遇

2011年11月20日 00:00:00 访问量:3515

已经是远程培训的第五天,渐入佳境的我一大早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驱车前往办公室。对于今天的培训学习,我有些迫不及待呢。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的好心情被破坏了,罪魁祸首竟然就是今天学习使用的视频。

今天是泰安一中王春华老师的两堂课视频。借助于文字材料,我认为老师这两节课安排的内容没问题,一堂是网络语言,一堂是从惯常的说法中找问题,都能给参训教师有益的启示。影响我心情的是视频的拍摄技术。

比如视频中的第二课时,王春华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千百年来,有一个字一直在读错,请问同学们是哪一个字?”几乎不用思考,我就和视频中的学生一起猜出了“错”字。心情更加快乐,对于下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视频进行到第11分钟时,老师说:“今天请同学们做一次法官,看看这个案子,换做是你,你怎么判?”我更加用心的盯着视频,希望能够快速看完是什么案子。但(许多意外因这个字而生)是镜头中始终没有给教室里的多媒体一个正面特写。所幸王老师让一个女生去读多媒体上的那个案子,但(第二次出现了)她的声音实在太小,我根本就听不清,于是我暗暗盼望视频上能够像昨天临沂视频一样出现字幕,但(又一次出现,我也很无奈)视频上最终也没有出现字幕。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究没有搞明白是什么案子。再往下听,兴趣大减。

当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时,我的情绪从无可奈何地忍耐,到怒不可遏,最后点跳着看完了视频。当时强烈感觉这样的视频正在浪费我的时间——很多想看的内容看不到,想听的话语听不清——这样的学习有什么用?

拍摄者没有全面而细致地照顾到参训教师的心理与要求。

忽然想到,今天是学生平时是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充当了这样的“拍摄者”?对于学生的心理与要求,也没有全面细致地顾及到?

自出生以来,哪个孩子头脑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孩子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探究知识,追求道理,本来就是孩子莫大的欲望,无限的兴趣。那些厌学、厌上进的学生是不是也曾像今天的我一样,原本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到学校,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也曾经有过的一些小小的想法但被老师漠视,也曾做过徒劳的挣扎但收效甚微,于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最终失去了向上之心。

学校年年对于即将离校的高三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防范措施,之一就是防范学生们在教学楼上把用过的书撕成碎片往下撒,可是年年防范年年撕。我想孩子们只是在发泄怒火,发泄愤懑。他们太压抑了,他们需要有所砸碎和撕烂,他们所为虽然可悲,但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我们,我们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却没有让他们认识到书籍的重要性。人饿了就要吃饭,肉体上的饥饿感谁都明白,但我们没有告诉学生,精神上也有饥饿感,没有书籍作为精神的食粮,我们一样会营养不良,发育不全,行动不便。我们没有培养起孩子对知识的敬畏,对书籍的珍惜,没有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应试教育的危害远胜秦火——焚书坑儒的那场火,秦火烧掉了书,却未能烧掉人们对书的渴望,而应试教育却从根本上掐灭了学生对书的兴趣,对人生和自然的好奇。

所以实行素质教育。

可是,这么几年过去了,我们老师的心灵依然被分数禁锢,也因此学生的灵魂依然被成绩束缚。我们一直在高喊要理解学生,但目前师生间缺少有效对话、沟通、交流,主要责任在于老师。不仅因为老师是教育者,还因为老师都是从学生时过来的,能够设身处地,能够换位思考;而学生却从未当过成年人,不大容易理解老师的想法。现实中追求师生间的“平等理解”,于学生而言实则是不公平的。

有人说,师生关系无非就是一种相遇。

无数的故事,就会在相遇后产生,相遇比小说还要精彩。在无限不可知的相遇背后,小说家望洋兴叹。

生命如此蓬勃,汇聚,进而壮观。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在下一个路口,我们会和谁相遇。你从哪里来,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你像一只蝴蝶,停在我的窗口。我们彼此相遇,在生命的某一个时间:或交叉,或折叠,或平行,或先后,抑或左手是你,右手是我。

又想到了一件事情。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师傅,您的鞋带松了。他回了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鞋带复又弄松。显然,他是想以松垮的鞋带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那天,有位记者恰好看到了这一幕,戏演完后,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得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

我敢断言,因为师傅的及时感激和回报,门生获得的教益,要远远大于师傅的技能点拨。

但是,要是换成我们教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我们一定会停下来。摸摸孩子的头,高深莫测的告诉学生。“傻孩子,老师怎么会那么糊涂?老师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自己好好的想一想。”

这种方法,我们美其名曰“启发式”。

孩子可能最终会恍然大悟,但孩子觉得自己笨,傻,糊涂。孩子从此认为别人的做法可能都是有理由的,自己的造次,是冒泡、烧包,止增笑耳。慢慢的,孩子学会了藏愚守拙。于是,孩子们失去了主动,没有了质疑,只有理解和接受,最终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在沉默中,学生有眼睛,却不能发现;有耳朵,却不能谛听;有头脑,却不会思考;有心灵,却近乎麻木。

所以现实中更多的时候,师生的相遇是糟糕的,他们互相折磨,抵消了前进的动力,犹如飞射的子弹注定要击落小鸟的飞行。尽管残忍,但这常常就是生活的现实,也正是教育的困难所在。

当我们都对错习以为常,错就成了正。假作真时真亦假。可怕的是,我们都被格式化了,我们再也回不到一个正常的教育生态里去了。这是我们永恒的忧伤和悲哀。

很多年前,苍颜白发的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为什么却能安天乐命,以天下为己任?教育不是饭碗,不是差事,甚至也不是职业,而应该也必须是一项伟大事业。她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极度支撑。舍此,我们还能作何设想?

希望明天的视频效果会好些。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