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论文 > 教师(二):课堂——由滔滔不绝到精讲少讲

教师(二):课堂——由滔滔不绝到精讲少讲

2014年11月05日 00:00:00 访问量:3865

教师(二):课堂——由滔滔不绝到精讲少讲

   

  

    课堂上教师针对个体学生作答

 

  

    教师的精彩点拨深深吸引了学生

  

  

 

   传统课堂模式中老师是激情演说家。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多,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几乎都是靠老师讲解来处理的一个知识点老师讲两三分钟就可以结束。而翻转课堂刚开始时,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点的讨论,有时十分钟也分不清子丑寅卯,所以老师们会不知不觉中像以往那样讲起来滔滔不绝,这样更节省课堂时间,更能保障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最初实行翻转课堂,不但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适应,只有讲过了,老师才放心。“老师不放心学生,控制不住自己,不知道学生会不会,老想多说几句。”高二语文老师肖雅荣说。这几乎是刚开学时所有老师对于翻转课堂的共同心理。

    

落实翻转课堂必须从教师层面起。老师们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后,不但调整观念,放慢速度,进度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为准;而且从指导学生怎样使用导学案做起,具体细致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预习指导。这样经过大约一个星期,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目标越来越明确,效果越来越明显,课堂上的讨论探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老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再以讲为主了。“现在的课堂上,要求老师有极强的把控力。”高二英语教师曹雪珍说。与传统课堂不同,现在课堂生成的东西很多,而生成的东西是不可预知的。这就要求老师备课只有更充分,才能自如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翻转课堂老师要做启蒙导师。现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展示、互相解疑、互通有无、合作探究,这个时候老师要深入到学生讨论中,帮助建构学习小组帮扶模式、适当介入。了解学情,一个问题讲还是不讲,老师要迅速问题作出判断;对一些难点、疑问集中的部分,老师还是要帮助学生解决的。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回答学生提问,点拨启发。学生不学,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老师绝对不讲;学生不问,老师不讲;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这些成为“翻转课堂”授课模式的典型特点。

    以学定教是亘古不变的教学规律。由原来的滔滔不绝到现在的少讲精讲,老师们经历了珍珠成长一样的磨砺,终于触摸到了教育的规律,因为少讲精讲符合以学定教的教育基本原则。《周易》的“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句话表明,蒙者学习要有主动性,发蒙者是等待蒙来求教的。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发蒙者自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但他并不主动告诉蒙,而是等蒙来“求”。求才教,不求不教。即使蒙来求,也不是什么都告诉他,而是要求什么给什么;即使求什么给什么,也不是一下子就给了,而是根据蒙的程度,浅者浅给,深者深给。

圣人常讲因材施教。《论语 述而》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只有当子贡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之后,孔子才说现在可以和他说《诗经》了,说明孔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学情急学习程度来决定的。如果子贡说不出那番话,达不到那样的认识水平,孔子是不会给他说《诗经》的。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次学生向孔子请教,孔子都是简单的给予回答,如果学生不追问,他也就不详细解释了,孔子是个问而答,但很少解释的人。问而答,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了,领悟了,自然不需要再多说。如果学生对他的回答能彻底理解,还要问,他就给进一步的解释。如果说“问而答”是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那么“答而释”则是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真格的过程都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学习程度来确定的,是以“学”定“教”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材”及“学情”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法。教学内容要根据“学情”来定,学生需要什么内容,就像他们传授什么内容,他们能接受什么程度,就传授到什么程度;不仅如此,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要根据“学情”来定。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后,考察了许多学校,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状况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际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他极力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这是以“学法”定“教法”,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方法。

    确定学情,是“以学定教”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学习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育要确定儿童业已达到的已有的发展水平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可能的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至今的距离,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对教育而言,确定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就是确定学生的“已有学情”;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就是确定学生的“未来学情”。教育的作为之处就在于帮助学生从“已有学情”达到“未来学情”。不论是“已有学情”还是“未来学情”,教育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即以“学”定“教”。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李冲锋著作《教育的大节与细节》,特此声明。)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