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为“不听话押金”。某地一小学六年级家长发现,这学期缴费多了项“不听话押金”。班主任写了押金条:“今收到某同学交来的2012年上半年在校就读押金人民币壹佰元整,督促该生在校遵纪守法,不无故在晚自习后到校外惹是非,故班主任保管押金至学期末。”
还有一个号称 “不按时交作业就罚款”。某地一中学高三英语老师规定:没按时交寒假作业的就交30元罚款,作为班上的公共开支。
一时舆论哗然,涉事家长气愤,其中学生尴尬。有网友大呼“雷人”,质问 “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怎样的学生?”
然而,网上曝光后,两位老师均感到“压力很大”,除了要“反省”之外,都表示出一定的“无奈”。一位说“六年级学生很难管。就是想给学生和家长个约束,期末会把钱退给家长。”另一位说“对学生严格是为了他们考出好成绩啊”。
据说一些老师对此是有些 “理解”的:按规定,中学老师对学习不主动的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也不像大学里有不及格科目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让其退学,因此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非常“有限”。
都是毕业班老师,“不约而同”采用罚款方式,都感到“黔驴技穷”式的“无奈”,联想到不久前的“绿领巾”、“走廊考试”等老师的“怪招”……巧合背后,已颇能折射某种现实纠结:在现行教育体制框架内,升学压力骤然紧张的时候,老师该如何对待那些“不听话”的孩子?
不得不承认,尽管素质教育提倡多年,在一些老师眼中,违纪、成绩不好的孩子仍是“差生”。把“差生”当另类、收罚款的做法,会有什么效果?一种可能,孩子出于紧张和压力,会变得听话,但对于学习知识和健康成长并不利。还有种可能,“破罐子破摔”,反正家长掏腰包,同时,在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既可能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也容易使其从小受到功利熏染,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害。
顶着升学压力,不能打骂罚款,老师真的“黔驴技穷”了?其实,这恰说明到了必须转变思路的时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对丑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学会赏识培养“丑孩子”,是真正师者的耐心和智慧。
美国教育家玛瓦·柯林斯,通过赏识教育多次创造了挽救“坏孩子”的奇迹。她有个幽默的惩罚方法:让孩子们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不守规矩,按字母顺序写:如,我很可爱,我很漂亮,我很勇敢……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字母。如果再犯,必须要用另一个同义词。孩子们自嘲说,守规矩吧,因为我厌倦告诉柯林斯我有多棒了。在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柯林斯“停止问一个学生是否聪明,而是问他的优点在哪里”,欣赏并挖掘这种潜力,最终大获成功。在中国,也有位叫周弘的父亲通过赏识教育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批“周婷婷”。
需要注意的是,赏识教育不只是表扬加鼓励,更不是简单从罚款走向奖金,而是专注孩子的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同时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最终,这颗有潜力的种子受到阳光照耀,便可能茁壮成长。
当然,从“丑孩子”变成“漂亮孩子”过程也许漫长,还需孩子、家长配合,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积极支持,但首先,为师长者一定切莫嫌弃他的“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