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不鸣则已”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 “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韬光养晦;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的暗暗演练。
要把一堂课设计完美,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我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把握课标,课标是方向。课标者,课程之标准,教学之方向。可是在日常教学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课前认真研究分析课标哪?所以一直以来,很多时候就是根据所谓的那一点经验,惯性地去备课授课,机械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定好方向,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学生是主体”。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提示、点拨、总结,讲解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0分钟,充分体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主人的教学理念。学生是主体,和“群众”互动,让“人民”乐在其中,方为“领导”之真主导、“群众”之真主体,这样的课堂也才能是真正的课堂。
第三、课堂设计时不要拘泥于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教学中要做到高屋建瓴,跳出教材版本限制,灵活驾驭教材;并且要打破教材内容束缚,密切联系实际,真正做到时代性、生活性、地域性有机结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人与他的门徒们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巴。 一位穿着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雨鞋呢?”哲人望了望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门徒顿觉心头一震。后来便一起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再受“换鞋”之苦。
其实,教书也是这样,如果你曾自甘平庸,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张图”闯天下,那么你就需要在每个雨天都换鞋。你如果换个思路,换个角度,你可能就会“一劳永逸”。教与教之间的差异实际很少,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换路”。 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走出自己的“新路”,那成功就会离你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