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差生”大多数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认为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反感,认为学习数学是苦差事。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1. 心理因素
数学差生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致。某次数学分数低下, 就会引起学生心中愁闷;数学中的问题、疑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而老师、家长的批评、埋怨的机率就会上升,学生就会逐渐降低学习数学的情兴趣;进而在老师面前表现胆怯、自卑,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自私、冷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进入恶性循环,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和意志日渐消失。有太多的弄不清的问题,这些学生学习数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应付作业,免受老师和家长的责备,最终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排斥。
2.能力因素
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即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意志、能力、体质等)差异。数学认知结构依赖于外在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习者内在的心理结构,它是学习者教师所激发起来的心理结构作用于外界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产生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认知结构是从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它一旦形成,将对学习者后继的数学活动产生调节作用。但各人的心理结构存在差异,即同一知识结构作用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构,有正误之分,而且也有优劣之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数学的能力。究其细节,原因如下: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甚至连文字语言也不能识记,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更无法产生联系。例如: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概念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上很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上缺少与教师教学配合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思维紊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显得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甚至连死搬硬套也显吃力;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我反正不会做”,抱着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可抄就抄,抄不到就交。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浅谈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联系“两点间线段最短”,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2.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又引人人胜,这样才能让教学更生动、更有趣,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开小差,思想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枯燥无味的课堂语言听而不闻,对数学知识本身也不感兴趣。这时,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适时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可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差生”的情感都很丰富,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好表现、好成绩时,教师及时的鼓励、肯定和表扬,无异于雪中送炭,这会给他们无限温暖。事实上,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适时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去积极主动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在布置作业时,我特别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层次布置作业,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握握手,拍拍肩,抑或一个鼓励的微笑。因为这些都可以让他们在前进路上走得更远。我还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只能是“拔苗助长”,见不到丝毫的效果。
2、大部分“差生”学生被动,依赖性较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遇到问题不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这样的学生,需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数学差生”练习,以此培养他们的信心。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以后,就会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数学。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低人一等的自我评价,这样就会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上述方法,结果证明对转化差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