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长期为自己还算可以的口才自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一言堂”是我的教学风格。自认为课堂上滔滔不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灌向学生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我唱着独角戏,不停地自恋着又不停地抱怨着:可怜自己满腔的激情,却遇上那么一群木讷、缺乏才情的学生。
直到那一天,我提问学生,一问三缄其口,课堂上一片静悄悄,面对着那群羔羊般沉默的学生,我再也讲不下去了。剩下十分钟,我用强制办法要求学生必须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可是被我叫到的学生,不是一脸茫然,就是支支吾吾,习惯了倾听的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了,这是一名语文老师最大的失败啊!此时,浓重的悲哀漫上了我的心头。无奈,我把强制改成了恳求,希望学生站起来自由发言,随便讲点什么都行。起初,他们一个个都把头压得低低的,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唯恐自己碰到老师期待的眼光。在我鼓动了足足五分钟后,终于有个女生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要不我读篇文章吧。”平时我是很少让他们读课文的,因为每次他们结结巴巴的断句、干瘪枯燥的语调总是让我失望透顶。没办法,这次我同意了。记得她读的是自己摘抄的一篇文章,文章很优美,她读得更是声情并茂,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学生读到最后竟引来教室掌声一片。这掌声是那样的由衷而热烈,深深地震撼了我,令我感慨万千。当时,当着全班
同学的面,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毫不吝啬地表扬了她,也毫不留情地检讨了我自己。
没想到的是,这一“读”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表情都变得兴奋而激动,一个个都把头抬了起来,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其中一个男同学更是“呼”地站起来也要求读一篇文章。可惜,这时下课铃响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只好说下节课吧,希望他在课下好好准备一下。
第二天上课前,我特意拿出几分钟,让这个同学朗读他的文章,结果他给了我更大的惊喜,他不但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他的文章内容,还自配了背景音乐,令我们师生在他的朗读中久久回味。下课后,又有两个同学找到我,神神秘秘地问我能不能下节课让他们共同朗诵一首诗,结果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来的已不仅仅是热烈的掌声,更是彻底激活了同学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再下节课,同学们已不再局限于朗读,一个宿舍的同学竟然要求集体表演一个情景剧。接下来的情况更是让我始料未及,我那群“木讷”、“沉默”的学生居然都摩拳擦掌,生龙活虎起来,纷纷报名参加,“读”的花样越来越多,表现也愈来愈精彩。我无意间遗下的一粒“朗读”的种子,竟让学生开出了一片百家争鸣的花海。
其实,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才华,缺少的是舞台;他们也不缺少激情,缺少的是机会。而语文课堂的“朗读”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机会,可惜又被我们为人师者无情的剥夺了。好在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现在,我已经把每课十分钟形成了一种模式,把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这十分钟里充分去说,去读,去表现自己。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语文,而我的语文课堂也因这朗朗的读书声而变得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