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信息 > 让高中政治课堂美起来

让高中政治课堂美起来

2012年10月26日 00:00:00 访问量:33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应是一味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死”课堂,而应通过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来打造和谐、动态、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从而焕发出政治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入乎其内,问题反思
  虽然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缺乏生命的体验,艺术的美感,过程的愉悦,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依旧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其中有一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一,课堂缺乏生命美。高中思想政治课,并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仅仅充当了知识的“播种者”,却忽视了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现实的教学中,只专注于如何快速、高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一切以传达知识的有效度作为衡量标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枯燥、呆板,趋向表面化和外在化,无疑抹杀了他们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更别提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的焕发了。
  第二,课堂缺乏人文美。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堂仍旧是智育至上,缺乏深度的人文关怀,导致许多学生认识结构片面,对社会伦理、道德、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数,一味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深陷题海不能自拔,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生活的美;更别谈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了。可谓知识丰富了,精神却贫乏了;技能熟练了,心灵却荒芜了;能力上升了,智慧却泯灭了。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呢?
  第三,课堂缺乏动态美。教学的生动过程被剥夺了,只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只要记住即可。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思维发展不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认识、情感体验也会不一样。但是课堂教学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时,教师不是给予积极的回应,却往往回避、否定或敷衍,学生不能感受在课堂中所获得的尊重,慢慢的就屈从于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节奏。少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这种教训与受教、灌输与接受的方式在政治课教学中越来越捉襟见肘,使教与学的矛盾和冲突显得更加突出。
  
和谐课堂,营造美的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效率优先、过程优化、组织参与”。因而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和谐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有助于真正实现学生有效而积极的学习并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生成。那么何为和谐呢?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的课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意境,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产生求知的欲望。
  首先,教师应重新审视对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请下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白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任人捏打的附庸,所以教师应变成学生的朋友,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宽容;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他们多思、善问、会解;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悟、去听、去讲、去看、去想、去议、去做,满足他们自由表现的愿望。由此政治课堂才会有笑声、有掌声,民主、友善、宽松、理解、合作、活泼、共振、共鸣的课堂氛围油然而生,学生置身于这样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中,自然会快乐、健康、和谐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教师必须注重合作情境的创设,教学问题的设计应与知识难度相适应,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认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将来自学习伙伴的知识经验等,有机整合,不断优化,捕捉学生即时生成的信息,并将此作为学习资源再度开发、提升。这样,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勿庸置疑,和谐课堂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学科性与教育性的和谐,让教学情境有情有趣、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和谐地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在有限而和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动态课堂,感受美的节奏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超出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捕捉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在美的节奏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成长空间。
  首先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教师要深入钻研,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重难点,进而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样,就为课堂的动态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尽情张扬课堂的律动美。
  再次,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学中学生发表的意见、质疑都有可能成为教学契机。教师应能迅速捕捉、判断,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往往会收到始料不及的效果,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生活课堂,引领美的体悟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使新的政治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美的体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同时也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首先,要做到“小课堂,大社会”,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的材料引入课堂。其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最后,尊重学生,以人为本。更多地设问:你认为……?你会怎么做?谈谈你的看法?你将如何解决?等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活动教学成为其一大亮点。在强调活动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可以尝试着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小品表演、辩论等形式,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体验,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也可以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可以做一回小记者:采访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以此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体悟。
  在打造和谐、动态、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中,审美化的课堂教学就呼跃而出,将课堂教学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并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