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堂实录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堂实录

2012年03月09日 00:00:00 访问量:3036

师: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文化生活告别单一,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中许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文化生活正变得异彩纷呈、色彩斑斓,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以至于很多人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吧!

    请大家了解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我们的文化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2、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3、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能够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学习重难点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倡导大众文化的举措。

先来看自主学习提纲: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原因是什么?

3、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及其表现有哪些?

4、怎样才能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启示)?

5、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

6、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什么?

快速阅读课本86-89页,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师:看课件,当代文化生活素描,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如40多年前,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如今,大街上满是花里胡哨的年轻人踏着合拍或不合拍的节奏追逐着时尚的脚步。再如三十年岁月汇成歌,中国人的耳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如此多元化的丰富选择,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上述现象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化文化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活由单一转向多元,具有多样性。

   特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师:我们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既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文化生活中,看(课件)我们熟悉的画面回答问题:

1一位外国朋友说:“多前我到过中国,那时人们的着装几乎是一个式样,颜色也比较单调。现在一切都变了,各色时装随处可见,中国变得多姿多彩了。“从文化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着装多样化

B、追求时髦是一种时尚

C、服装穿着也属于一种文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生:D,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正确选项是D

师: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否只是欣喜的一面呢?

生:不是。

师:让我们学习文化生活的“喜”与“忧”,请同学回答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及其表现有哪些?

生:“喜”的原因是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表现: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生:“忧”的原因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化,表现: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级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④不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师:既然如此,怎样才能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生:从国家角度看,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依法严惩不法现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

从商品生活者来说,应该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理念等。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及补充?

生:从我们青少年自身来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高鉴别能力,拒绝污染,自觉抵制各种落后文化及腐朽文化的影响等。

师:让我们做两题:

2、目前我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原因是

①大众传媒的影响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等等。对此正确地认识是

①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表现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起的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生:这两题都选D

师:大家都有看电视的经历,假设咱家就一台电视,爷爷、奶奶爱看戏剧,爸爸喜欢看新闻,妈妈酷爱韩剧,你对娱乐节目情有独钟,众口难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歧。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另外,为着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就是今天第三个问题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生: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师: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也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那么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是什么?

生: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师:也是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师:看课件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之不同,谁的价值大?评析流行文化等于经典文化吗?

生:不能简单、片面地说谁的价值大,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流行的能够经受住时代的考验也可成为经典的,真正经典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不管流行文化还是经典文化,只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生:流行的缺乏深刻,经典的让人难以深入。二者能不能找到结合点啊?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我们需要“流行风”放松心灵,我们也要与经典文化共同呼吸。实际上,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它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是由年经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青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

师: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如何?请抢答:

6、流行文化的价值和经典文化的价值,认识正确的是(    

A.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各有千秋,应借鉴其各自的精华

B.流行文化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的价值,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C.经典文化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因为它是历史文化的精华的积淀  

D.流行文化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的价值因为经典文化过时了

生:A

师:这节课的内容学完了,咱们总结一下,一起做做这节课的检测:

1了解一个国情: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面临 多种选择。

2正确看待两个方面:文化生活中“喜”“忧”并存。

1文化市场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带来可喜变化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现象 

3树立一个观点:应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我们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呼声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理解“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有多种类型,多种风格

师: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层次的、不同风格的文化产品应当能够共存,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只要是人民大众所需要的,能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师: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代文化生活的状况,以及如何发展大众文化的问题。明确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呈现了斑斓色彩,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应该全面认识、看待当前的文化现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请同学们思索自己的文化生活(结合本节内容),怎样使自己的文化生活更加的健康、快乐、阳光而色彩纷呈?

师:谢谢大家,下课,再见!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