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航行靠舵手,课程标准来引路
------《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如大海航行,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如何做好引领者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向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二、教师们为什么要研读《课程标准》
我国基础教育现在实行“一纲多本”的政策,“课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远远高于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无论教材怎么编写,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把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不能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
三、《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指导思想。用这一思想来审视原来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实施及评价,都有不少需要加以扬弃和更新的。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我国将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价值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传授已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管理已从刚性转向弹性。
四、《课程标准》在教学教研中的指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效课堂成为老师们的不懈追求。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需要。
(一)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基础,课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那么,教学准备的依据是什么?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参,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各学科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规定了各学科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还规定了评价的基本素质及评价的基本标准。所以,教师必修依据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说将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德育教育、养成教育以及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学习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不同课程间的整合。
(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课堂,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教学建议,说明了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以及实施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特别强调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强调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学过程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等之间的对话和交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摈弃教师“权威”的作风,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让学生分享快乐和成功。
2.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创设的问题情景既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又要充满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接受。
3. 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真正达到实践、探究的目的。讨论与交流要有规则,避免课堂纪律的混乱,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讨论的质量与效果。
4.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
5.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全身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推动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感知,让学生体验,让学生表达,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实践;同时,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一名帮助者、指导者、组织者,学会创设学习情境,学会倾听学生发言,学会与学生对话,学会与学生互动,学会解放学生,学会尊重学生,更要学会关心和关爱学生。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