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信息 > 如果人手一终端,重点不在课堂内

如果人手一终端,重点不在课堂内

2015年05月12日 00:00:00 访问量:5435

如果人手一终端,重点不在课堂内

\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书包,1对1项目的交流活动会以公开课的形式。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至少让大家看到了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但是,必须要纠正的是,如果人手一终端,重点不在课堂内。

  如果我们的展示活动都以开公开课,讨论信息化支持下的课堂转型,那么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误区。这个误区也是很多专家盯着不放的纠结。例如:课堂内原本很好的面对面交流是否因为技术阻隔了。PPT的呈现是否忽视了让学生们看到演算的过程。技术到底多大程度上起到了该有的学科教学价值呢?课件或者说APP到底扮演了何种课堂内的角色?有没有必要在这个环节采用技术呢?这些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即便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只是局限在小圈子里,并没有真正地给学生带来多少改变。

  并且课堂内使用技术有三个棘手的矛盾:

  •技术的交互优势在哪里?答案是在框定的空间里,有优势,但缺点很明显。

  •技术的资源优势在哪里?答案是应用程序或是APP的资源带来非常丰富的变化,但是要看教师愿不愿打破教材。这里面也是有矛盾的,如何解决?

  •大数据能够在课堂环节体现吗?答案是可以,但是目前有点难,而且有些局限。

  当然,这三大棘手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但是,我个人觉得还不是核心问题。

  所以,国外提出的混合学习是有一定道理的。国外提出的翻转课堂也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我们深深地把思维过多地框定在课堂内,而忽视了真正实践者早已明白,真正的改变是系统的变化,是课堂内外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从课堂外的变化开始!

  如果人手一终端,最大的变化在于学生接触到了一个超越教材,超越教室的学习时空。试问,我们的多少项目实践,真正让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让学生常态化地使用起来,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

  如果真的开始,那么学生们应该会开始拥抱一个更大的世界。开始接触技术带给他们的四种特性。

  *平等性。为什么是平等 ? 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动。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开放。为什么要开放 ? 你越开放,你跟别人的连接就越多,而你的信息含量决定着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开放作为一种基本特性,将为后期教师引导学生们创建更多连接和提升个人信息含量。我们的老师已经在通过评价,激励,竞争等方式帮助学生们形成这样一种意识。

  *互动。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一定是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

  *最后一个最实际是迭代。什么叫迭代 ? 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各个方面不再是原来那样通过一个看起来严谨的理论来实施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通过优化来逼近。这是很大的一个差异。

  这些特性将让我们进一步进入内核。让技术的特性拥抱教育的生命力,我们将更自然而然地让改变发生。

  因而,从课堂外的引导切入,学生们的变化在于和老师一样,平等地进行学习,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科书里写的知识点。基于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老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和引导,如何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加深问题的理解。这种不断加深理解的方法是否可以迁移。

  学生们需要逐步拥有开放共享的精神。不仅仅是接受,还要懂得分享,开放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在不断的交互中产生价值。越是这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开放更频繁,交互更频繁,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更进一步地系统化引领。碎片化如何迈向系统化!这是挑战,但是更显真实。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最后,迭代的属性将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学生们愿意试错,并可以得到多方反馈。愿意在不完美,不确定中前行,愿意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