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专家视角:正视青春期危机

专家视角:正视青春期危机

2012年01月19日 00:00:00 访问量:1377
      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越轨,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律。年轻人始终占监狱人口的一半以上,体现出来的是他们的破坏性越轨。而在社会上最富有生气的人也正是那一群最有可能进行创造性越轨的年轻人。

  青少年越轨现象的存在,是由青春期危机决定的。未成年人的越轨是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青春期正处于由生物人向理性的社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生理发展超前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所形成的剪刀差,是未成年人越轨的基本动因。这时的孩子,就像一部马力十足的赛车(他们的体能已接近了成人),但是方向盘(认知能力)不好使,刹车系统(自我控制能力)不灵敏。这样的车如果上路,事故总是在所难免的。

  青春期危机是一个自然过程。许多孩子度过了这段疾风暴雨的时期之后,好动的,变得腼腆了;激动的,变得平和了。他们不再躁动不安、想入非非,而显得成熟稳重。所以,青春期危机是可以自然治愈的,成人只要给予其适当的关怀,孩子们就能踏上大路,开始他们的人生旅程。

  孩子是个本能的生物人。越小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就越像动物,就更情愿依靠本能的欲望来作出选择。“感觉好就去干”,“但求好事,莫问前程”,“做自己想干的事”,“为所欲为”,是许多孩子的行为特质。问起犯罪原因,监狱里的孩子往往会回答两个字:冲动。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用理性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会用规范去约束自己越轨冲动的过程,就是一个灵与肉的博弈过程。这个过程如此漫长又如此艰难,以至于孔老夫子也不得不喟然长叹:“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于是,孩子成长并变得成熟,他们所学习到的就是“延缓满足”,懂得欲望的满足是有条件的,学会在具备条件的时候再去满足。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是如何学会在群体里生活的呢?只有单个人的生活才是无拘无束最自由的,但没有人能够单独活下来,只好与别人生活在一起。这样是可以生活下来了,而且还能生活得很好。但是,孩子们会发现,在群体生活中自己必须遵守群体的规则,同时还会失去许多个人的自由。这同样也是孩子最想不通的一件事。虽然想不通,但必须做到,直到习惯为止——明白群体(社会)生活的前提就是对规范的遵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脱离个人中心主义是人成熟的根本标志。

  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约束是历史性的,从而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基本背景。遗憾的是,人的本能是不可能消灭殆尽的。虽然董仲舒把“存天理,灭人欲”当作消除越轨的根本之策,但人类的本能至今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就像在地壳之下奔腾不息的炽热熔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表现自己。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缝隙,它都会喷薄而出,形成一次壮丽的火山。这就预示着,在社会控制出现疏漏的情况下,人的本能冲动就会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一种能够制造规范,并能用规范约束自己的社会生物。人经过痛苦的抉择,终于领悟到:人只有在规范中才能获得自由。孩子们在青春期的所作所为,正是在进行这种痛苦的尝试。这是一种必要的“试错实验”,每一次错误都会使孩子们聪明一点。

  孩子与环境的依恋程度,同越轨的发生是相关的。看一个孩子是不是容易越轨或是有可能越轨,就看他们与家庭、学校、同龄人的亲密关系如何。如果他们与父母是对立的、冷漠的,他们就有可能丧失最起码的情感寄托;如果他们对学校生活是厌恶的或是恐惧的,他们就可能会向往那种危险的自由;如果他们与同学不和睦或是被同学边缘化,那么他们在校外找到的新伙伴就可能使他快速堕落。这就是社会依恋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越轨是压力促成的。在孩子的每一个越轨行为背后,都可以发现一个压力源。联合国有关机构曾经为孩子的压力源列过一个清单,大致是学习困难、考试失败、老师鄙视、同学疏远、失去挚友、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变故、搬家、转学、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暴力,等等。这些压力造成了挫折感和其他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愤怒,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孩子就有可能离家出走、逃学、夜不归宿、不良交友、加入团伙和打架斗殴。如果我们不是一味责怪越轨的孩子,而是细心地去找出其背后的压力源,并且移走它,孩子也许很快就会恢复常态。

  如果我们把青春期看作一个人童年的理想殿堂已被推翻、作为成年人的价值丰碑尚未建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就不应仅仅诉诸惩戒来对待他们的越轨,而应当尊重生命的规律,给他们以信任,扶助他们平安地度过这段青春期的危机。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