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曾和她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期《东方时空•实话实说》节目,那一期的主题是《感受坚强》。我一边看一边给女儿评论。那以后,节目中两位坚强的女孩子成了女儿心中的英雄。
在1998年夏天,绝大多数善良的中国人和我一样,在关注抗洪救灾的同时,还通过电视屏幕认识了大洋彼岸的一位中国小姑娘桑兰。就那么突然的甚至仿佛是神秘的一瞬间,一个矫健腾飞的英姿就变成了永远的仰卧——当然,就善良愿望来说,我们是多么希望她只是暂时的倒下啊!应该说,我们在熟悉了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人的事迹后,类似身残志坚的强者已不太再容易使我们特别感动;但是,当我们看到受伤后的桑兰那甜甜的笑容时,我们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无数的人在心里为桑兰祈祷:愿她早日重新站起来!
后来从美国传来的消息却一次次让关心桑兰的人们希望越来越渺茫——连最优秀的美国医学专家都认为桑兰重新站起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通过电视和报纸,我们看到的桑兰,依然是那么甜甜的笑容。
正是在这一期《实话实说》中,水均益通过电话采访桑兰时向她提了一个问题:“你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吗?”
桑兰回答:“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摔了跤再爬起来,对我们体操运动员来说,是习以为常的。”
观众们对桑兰的回答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虽然大家都明白,桑兰这次是难以“再爬起来”了,但大家丝毫不怀疑桑兰的真诚,因为她所说的“摔跤”显然已不是指身体的跌倒,而是指命运的重大挫折;她的微笑,正是她在精神上重新崛起的自信豪迈的微笑。
在电话里她还真诚地说:“请代我向张穆然同学表达我的祝福。祝福她早日康复!”
桑兰提到的张穆然是那期《实话实说》的另一位主人公。她是一位中学生,那年5月才满17岁。一年前,身患绝症的张穆然住进了医院。病房中的她以成人都不可想象的乐观面对死亡,体验生命。她进进出出做其他病人的思想工作,还积极配合主治大夫的治疗方案。对于张穆然来说,痛苦和快乐都是她生命的体验,所以手术后她拒绝用麻药止痛,她要记住这每一分钟的痛。一年来,她一共做了3次大手术,十几次化疗。但在治疗期间,她表现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甚至难以想象的乐观——据她的主治医生说:“我从来没有看见她在病床上哭过。每次来接受化疗,她都一个人背着旅行包来的,从不要家长送。看着她那乐呵呵的样儿,人们还以为她真是旅行来了。”她曾两次为她就读的北京164中学初高中学生作过“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报告,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张穆然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当一次《实话实说》的特约嘉宾。中央电视台为此决定专门为她制作一期《实话实说》,并邀请她担任嘉宾。但是就在录制这期《实话实说》的当天,张穆然却没能到现场参加节目录制。因为就在她准备到演播室的那一天,她的病情突然加重,需要在医院卧床接受治疗。但是,通过演播室的大屏幕,我们仍然看到了她可爱的形象。尽管由于化疗的原因,她的头发已经全脱了,但光光的脑袋仍丝毫不损她美丽的面容,更不妨碍她表现出她的乐观爽朗。无论是现场的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她的笑声深深地感染了。
有意义的是,两位小姑娘都以对方为自己的崇敬对象。张穆然说她在最灰心的时候就想想桑兰,一想起桑兰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和勇气;而桑兰却在电话里说:“张穆然比我更勇敢,因为她遇到的困难比我大,她面对的是死亡。”
《实话实说》的一贯风格是轻松活泼,在妙趣横生的对话中探讨有意义的话题。但在那一期节目中,虽然也不乏自然真诚的笑声,但更多的是一种共同“感受坚强”的凝重。面对两位小姑娘的坚强,几位主持人都情不自禁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水均益谈了他炮火中的巴格达之行,白岩松谈了他因失眠而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敬一丹则讲了一个“相约星期二”的感人故事……屏幕内外的每一位观众都和桑兰一起也和张穆然一起感受着坚强,领悟着生命,思考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