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影像 > 杰出校友风采展示二十六------张春亭

杰出校友风采展示二十六------张春亭

2013年04月23日 00:00:00 访问量:4722

  张春亭生平自述------张春亭

      〈张春亭是三中第一届(1953—1956)高中二班学生,班主任田玉山。)

 张春亭,曾用笔名张弧、季元,新华社记者、高级编辑(正教授级),中共党员

编者按:张春亭,男,1934年生,山东省高唐人。小时家庭贫苦,又加日本侵略、旱灾,生活极为困难,小学断断续续,仍以顽强的精神坚持学习。1946年解放后,才开始较正常的上学,1951年1月考入高唐县中学读初中。1956年三中毕业后考入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文是《张春亭生平自述》的最后一部分。

            

  原本想当教师,没想到却当了一辈子记者

1960年8月大学毕业,恰逢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到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挑选一名记者,我竟有幸被选中了。日后在学校宣布组织决定时,对于已经做好了“当教师”准备的我,实属喜出望外,许多同学也都向我表示祝贺。

9月即到新华社山东分社上班,主要任农村记者。我在学校学的是语文专业,对于新闻专业,我却是门外汉。于是,一走上工作岗位,我便挤时间学习新闻知识。开始采写的几篇稿件,都因主题不集中,材料不充实,以及文笔幼稚等问题而以失败告终。后经认真向老记者学习,努力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接受锻炼,并在老同志的帮助下,才慢慢走上轨道,有的稿件经总社播发,作为电讯稿由各家报纸刊载;有的作为专稿,《人民日报》上发表。

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每月工资也只有50多块钱,家中却依然连遭不幸。1961年11月26日,58岁的父亲便去世了。我依然悔恨自己像对奶奶一样,未能对父亲尽孝心。当我奔丧返回新华社不久,又听说因家乡遭受水灾,我的继母带着五个妹妹和弟弟集体逃荒到了枣庄,并把我的大妹妹许给了曲阜一家农民做童养媳。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非常难过,特意借下乡采访之际,绕道枣庄和曲阜,看望了他们,给了他们一点力所能及的接济,并同母亲商量,设法将大妹要了回来。

1962年6月30日,我刚结婚几天后,便赴沂源县山村采访,所写关于革命特等残废军人朱彦夫的人物通讯很快即为新华社播发,并被全国多家报纸刊登,引起了较好的反应。不久,便又接到了上级调我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的命令。为报效祖国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支援大西北地区的建设,我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调动,在1963年春节前夕,便告别了妻子,独自一人奔赴兰州。在那里,继续任农村记者,经常到中部干旱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偏远地区采访,并曾在张掖农村参加过“四清”。

1965年4月,越南形势紧张,我又告别了刚被调到兰州不久的妻子,奉命到北京新华总社参加军事记者集训,旋即到云南小勐养少数民族支队当兵锻炼和下部队采访。后即受总社派遣,于同年8月1日随我高炮部队进入越南安沛市,参加援越抗美战斗,在北越战场任随军记者。进入阵地第二天上午,我军即击落一架美国 F-105战斗机,并活捉了该机飞行员。随后,我便以记者身份参加了中越双方对于美国战俘的审讯。以后又深入连队,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并几次参加了我高炮部队的游击战,在雨夜和战士一起拉炮上山,滚得像泥人一样。一天,驻守北越东部的我高炮部队一个师的地下指挥所被美机的炸弹命中,该师主要首长和参谋人员大部牺牲,有位《解放军画报》社的记者也给深深埋在了土中。从那以后,我们在部队蹲点,每次敌机入侵,连队拉响警报,我们都要从地下掩体里跑到地面上来,以便主动躲避敌机,防止被动挨炸。在游击战中,我们的阵地也曾遭美机轰炸,炸弹从我们头顶上划过,仅有一个战士阵亡。这期间,我曾写了不少内部参考稿件,还曾到越南首府河内参加中越双方军事会议,荣获越南“团结战胜美帝”徽章、“八五决胜”徽章、“模范战士”徽章;1966年初回国,正式调入新华总社军事新闻编辑部任记者、编辑。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陈伯达指示《人民日报》、新华社组织记者团,我又奉调参加该团,负责向党中央反映首都机关、学校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1967年1月,记者团奉命归并到“中央文革记者站”,我又被任命为记者站学校组副组长,负责采写北京所有大学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这期间,本人所写内参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示。

“文化大革命”初期,清华大学学生蒯大富在清华园内带头质问正在观看大字报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后被另一派学生组织打成“反革命”关押起来,我采写的内参反映了这一情况。此后,毛主席指示“记者站”派记者采访蒯大富。我奉命到清华大学执行这一任务。毛主席看了我写的内参,批示让蒯大富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三千人大会。从此,蒯大富获得解放,成了学生领袖。

1967年春,毛主席的指示记者站采访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情况。我奉命到河北省邢台地区采访,后又主动到临西县东留善固村采访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吕玉兰被残酷批斗的情况,并便向中央如实作了反映,但心中仍担心会被造反派扣上“保护走资派”的帽子。后来得知周总理对我写的内参作了批示,并为吕玉兰平了反。当年国庆节,吕玉兰即被请上了天安门前的观礼台。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同年,武汉“7.20”事件(即造反派“百万雄师”扣押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和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人的事件)发生,次日我即奉命带领几位记者和报务员携带发报机飞往武汉采访。当时,适逢“百万雄师”攻打湖北大学。他们用推土机推倒了湖大的院墙,个个手持长矛追赶湖大的学生。我也在被追赶的人群之中,跑了一段距离后,恰好碰到了解放军宣传队的同志出来紧急制止,才免遭一场灾难。我当即到军宣队办公室用电话向北京发了消息。那期间,作为一个记者,完全像做地下工作一样,不敢暴露身份,晚上还要另找秘密的地方住宿。直至“百万雄师”被中央勒令解散,我们才敢公开露面。在武汉一个多月,我们所写的内参,也有几篇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这对于解决“7.20"事件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文革”初期,我还曾执行过周总理下达的任务。当时,学生造反派的“联动分子”活动猖獗,周总理指示记者站派记者前往天津向市委书记解学恭传达指示:“注意‘联动’动向,并采取措施。”我奉命前往天津。对于周总理的指示只能口头传达,我也只能默记在心。到了天津,得知解学恭已被造反派扣留,但不知关押在何处。经请示,认为即使找到解学恭,他也无法执行周总理的指示。所以,我只好返回北京。

1968年3月,与我两地分居的爱人在兰州生病,我请假探亲。返京后再回记者站,却未获批准。于是,我又重新回到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继续当我的军事记者和编辑。因为前期我没有参加新华社的派系斗争,我还被选为新华社革委会成员。这期间,我主要负责国防外事新闻报道。阿尔巴尼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巴卢库最后一次访华,我曾自始至终跟随采访。还曾参加了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比如,1972年由外交部和国家海洋局组织东海大陆架科学调查,我曾随“向阳红”调查船在东海的广阔海域漂泊了一个半月,经受了七八级大风大浪的考验。科研人员坚持24小时作业,我常常在深夜采访。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记者晕船躺在床上,我就给他们打饭。归来后发了消息和内参,所发通讯是粉碎“四人帮”后新华社第一次以署名记者和采访日记的形式发表的新闻通讯,曾被全国各家报纸和海外许多报纸采用。

1979年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正团级编辑、记者,曾先后到全国许多部队(包括中蒙边界的边防部队、青藏公路各兵站等)采访。从事军事记者20多年,写过大量军事国防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等,有些作品,如与他人合写的《刘帅与军事院校》等曾获得新华社好新闻奖。

1986年2月,我又转业到新华社《瞭望》周刊工作,先后任文教组副组长、《瞭望》海外版总编室主任、《瞭望》编委。1988年9月初,应邀赴芬兰采访,曾受到芬兰总统接见。1991年3月上中旬,应邀赴新加坡访问。同年4月27日,受组织委派赴香港任《瞭望》周刊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负责《瞭望》海外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就是这样,我仍然插空外出采访,写了一些人物通讯。1993年11月回《瞭望》周刊编辑部任编委兼政治编辑室主任。1994年底,被评为新华社高级编辑。1995年初退休,继续返聘三年,于1998年1月全退。在《瞭望》周刊工作十多年间,先后写有大量新闻评论、工作调查、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等,曾有多篇作品分别获得全国民政好新闻奖、新华社和《瞭望》周刊好新闻奖,本人也曾多次被评为《瞭望》好编辑、优秀工作者。一生著有新闻作品集《创造奇迹的人们》、《垒石集》(合著)等,以及同夫人张月娥合写的环保教育科普读物――《听爷爷讲环保故事》(2001年5月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妇女与环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执行“妇女与环境”项目)以及与他人合写的《唐孝威院士的传奇人生》等多部著作。前后共采写了5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物和部分英雄群体的通讯和报告文学,约40万字,已于2008年1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百味人生 以人为镜》。

本人自幼酷爱诗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过许多新诗,但发表的不多。从事新闻工作后,因采访任务繁忙,写诗较少。仅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上发表过少数新诗和古体诗。所写新诗《新喇神颂》曾获1995年首届“洞庭杯”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退休后学习、写作古体诗词较多。作品大多发表在新华社出版的《新华诗叶》、《老年生活》等刊物上,并有几十篇诗词被分别收入《中华当代词综》、《党旗颂·诗词联大观》、《类编中华诗词大系·景部》、《中国旅游诗精选》、《十家诗选》、《甘苦寸心知――中国当代诗词家代表作自赏集》等十多部诗集中。2004年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个人所写诗词由中华诗词学会编著中心主编,并于2008年1月出版诗词集《敝帚自珍集》。

个人简历已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名人辞典和国内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传略辞典》等。

2001年曾被聘为北京民族大学分校任课教授,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学》一学年。

在几十年的记者编辑生涯中,始终致力于学习、研究现代汉语语言文字学,并为维护祖国语言的规范化而不懈努力。2007年2月3日荣获“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二等奖,并受聘参与编辑《报刊逻辑与语言病例评析1100例》一书(2008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该书7位编者之一。

附录

诗词作品获得奖项、荣誉称号和入选情况(从略)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