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手记 > 温柔地霸占

温柔地霸占

2011年11月29日 00:00:00 访问量:3451

温柔地霸占

20108               

       匆匆走过五天的培训之路,今天已是曲终人散后的第三天,我还在静静体味;五天的忙碌在不停地倾听,不停地记录,不停地讨论,不停地反思中化成了一种力量。因此,我不想说劳累,不仅因为大家都劳累,更因为,这劳累换来的是精神的丰盈和心情的愉悦。

      这次培训的内容包括:好课的标准,作文教学策略,单元教学设计。短短五天的学习中,我思绪起伏,心潮澎湃。不必说我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必说我看到了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必说我澄清了教育疑难......单是给我们上课的李强老师,就引起了学员们的极大兴趣,带给我们不少的思考,这里摘取一二。

      来自上海育才中学的李老师,在讲课时,曾提到被人们误用的区域名词。他尤其提到“上海”和“乡下”,他说,实际上,最初这仅是一组相对的区域概念,并无褒贬的情感。上海200年前就是乡下,把今天的上海土著往上推两代,都来自乡下。很多上海当地人,用到“乡下”二字时,并无贬低之意。比如家里来了外地的亲戚,哪怕这个亲戚来自北京,邻居也会这样问:“乡下来亲戚了?”不知是什么原因,现在的“乡下”就成了被轻视和嘲弄的代名词。李老师举了报纸上的一则新闻,题目是“精彩的对骂”,公共汽车上,人多拥挤,一个衣着整洁的中年妇女被一个民工摸样的人踩了脚,她鄙夷地骂了声“乡下人”,这个民工看着她,一动不动地回了句:“城里人。”说到这里时,全班学员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个民工的机智让人喝彩,而李老师在授课选材上的良苦用心则让人感动:他在用这个新闻缩短他和学员之间的距离,他在努力消除学员对他的疏远感。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则小材料,无形中影响了学员们对李老师的感觉,李老师不再是来自遥远的大上海的高高在上的专家,他就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并且,是一位很想把课上好且努力实践的老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更加轻松更加认真,我看到其他学员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李老师是高明的,他不动声色地掌握了我们学员的心理,不动声色地加以引导,不动声色地俘虏了我们——我们愿意上他的课,喜欢他的课。而学完归来后的我,在静静地回味中,终于体悟让学生“亲其师”的方式也可以是“随风潜入夜”的。说得再专业一些,教师上课要备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了解学生上课可能会出现的情感状态,比如对老师的陌生感,疏远感,敬畏感,甚至相反的不屑感。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再用心,总能找到契机,无招胜有招,春风化雨中占领学生的心。

       因为觉得李老师可亲可近,课间时总有几个学员围住李老师问东问西,不但向他请教语文教学上的问题,大家还对他的工作经历很感兴趣。李老师评过高级职称时已经42岁了,因为评职称时的一篇论文而声名雀起。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到此就是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可是李老师不是这样,他一直很勤奋,评高级之前是这样,评完之后还是这样。只是因为那篇论文,他遇到了伯乐,得到了登高望远的机会。之前被人评,之后开始评别人,再加以自己惯性的勤奋,一步一步就走到了今天,成为上海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在作文教学方面卓有成效,今天还在一线教学,正尝试编写作文教学的教材.(目前在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没有一种作文教学的正规教材)李老师今年已经56岁了,这十多年来,有几次机会可以做领导,他都拒绝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适合,不习惯,不喜欢”。李老师工作三十多年了,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也许有过彷徨挣扎,但基本上做到了把自己的兴趣放在第一位。他喜欢教学,喜欢学生。给我们这些学员上课时,我们很快便折服于李老师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平和的性格。我们最佩服的,当属李老师身体的耐力。五天的培训,每天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除了有两次学员讨论老师点评,其余都是李老师在讲。课堂上看不出李老师任何的不适和疲倦,所授内容始终条理清晰,我们听地津津有味。在心爱的课堂上,李老师侃侃而谈,“不知老之将至”。再想想我们身边李老师的同龄人,则大多已离开讲台,老态横生。李老师所承受的工作强度揭示了人生的美丽哲理:当一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别人眼里的辛苦于他本人而言,则是甜蜜的享受;而且因为这甜蜜,他越发地青春焕发。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该试着象李老师一样爱上教学,试着研究课堂,赢得人生的精彩。

       前面谈到,李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卓有成效。讲课时免不了要展示学生的作文。果然,当看到那一篇篇佳作时,我们忍不住赞叹不已;尤其当李老师在屏幕上打出那篇《诗一样的江南》时,我们仿佛被电击一样不能呼吸:太美了。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的《错误》本来就是传唱不衰的美丽,这个叫做郭津嵩的男孩子慧心一动,又演绎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诗一样的江南》——这就是传说中的文化传乘吧。能教出一个这样的学生来,作为教师,当此生无憾。而李老师教出的又何止一个?我忍不住再三揣摩李老师何以能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经过几天的回顾总结,我认为李老师的三点做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天天朗读”,精心挑选一些文章,开始是名家名篇,渐渐换成学生自己的习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会发现文章中的不足;二是“下水作文”,李老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写好后就混在学生作文里让学生评论。这样不仅能够更加具体地指导学生作文,还带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三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展示,李老师在“天天朗读”中准备的材料,是逐渐换成学生作品的。在这个环节上,李老师也是很用心的。他不单要选用那些擅长写作的学生的作品,对于那些不太擅长写作的学生,他也努力寻找闪光之作。这样,基本上一个学年下来,学生一个也落不下。这样不但保护了每一位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李老师尤其强调,对于被选中的作品,一定要让学生本人亲自打印。因为是要给全年级的同学朗读的,谁也不愿让人挑出毛病,所以在打印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这个学生一定会竭尽全力把文章修改到最好——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写作提高的过程。面对学生,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时时闪现。想到这里,我忽然领悟到,李老师为何要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取一个带有“策略”二字的题目——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教学规划,它是步步精心,环环相辅,有始有终的。

     零零碎碎写到这里,已经是培训结束后的第七天,李老师的声音还常常在我耳边响起——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悦耳的男中音;李老师的形象也常常在我眼前浮现——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容淡定,虽已近耳顺之年,仍然掩饰不住那股倜傥;最最令我反复回味的,还是李老师在教学上的厚积薄发,随时可见的教育智慧......象魏书生、于漪、王开东、窦桂梅一样,李强老师也以他的教育教学魅力,温柔地霸占了我的心。

     我喜欢这样的霸占。我渴望,我能够这样霸占学生的心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