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华师大崔允漷教授“好课”的标准

华师大崔允漷教授“好课”的标准

2014年12月16日 00:00:00 访问量:3276
华师大崔允漷教授等与无锡旺庄中心小学教师对话录(摘要)


    周娴(旺庄中心小学教师):崔教授,我想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才是一堂好课。
    崔允漷:我想一堂好课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有一个边界,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指每个老师都可以围绕这个边界自己去创造。“教得有效”是指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标准,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的标准,要精教精学,别浪费学生的时间;“学得愉快”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考得满意”是指注重结果,如果要学五个字,结果没学会,这认知目标没达到,怎么行?
    周娴:以前我觉得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热热闹闹的场面,但后来我发现他们也需要安静的、有独立思考的课堂氛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尊重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把质疑思考、感悟升华的过程自然地反映出来也许更好,不能光看课堂上的热闹。我想这也许也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崔允漷:国外对课堂气氛也是有研究的,实际上很热闹的课是不利于学习的,非常安静的课也不行,是“高压”的产物。最有利于学习的课有点“嗡嗡嗡”的声音,这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课,特别是小学生思考不如成人那么成熟,会不经意地、自言自语地轻声说出来。这种“嗡嗡嗡”的声音不能看作是不利于学习的噪音。
    余进利:好课是在自己不断反思中创造出来的,活跃不是目的,死水一潭也不是出路,刚才那位老师是从理性层面来思考问题,现在提倡把老师和学生解放出来,这个“解放”也是有不同流向的。
    王红霞(旺庄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虽有许多因素组成,但有两大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学生是否乐意上这堂课,是否乐意参与探索、交流等;二是学生得到了什么?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只有做到这两点,课堂才会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李志芳(旺庄小学语文老师):学生什么时候学得最好?我的体会是,学生学得最有兴趣的时候学得最好。因此,老师应该将自己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学生也会把赞美和激情献给你。
    单本荣(无锡市教科所教研员):刚才李老师讲的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这很重要。我们好多老师上公开课很有激情,但平时上课是否同样如此,是否把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据我观察,优秀的教师一进课堂就进入了角色,他的情绪对这堂课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
    张兰(旺庄中心小学教师):我觉得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刻意去模仿别人的好课,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及学生的特点去备课。我们要追求的是学生语言的活、思维的活、学习的活。
    李志芳:崔教授,你所说的十二个字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考得满意”,我是第一次听专家这么说,以前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同考试是对立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指的效率。是否可以这样说: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成绩的课就是好课?新课程是否包含这一层意思?
    崔允漷:我想应该如此。新课程就是要让教师既减负又有效,如果加重了负担,成绩又不好,新课程就是失败了。当然,考的内容已有了新的内涵。
    余进利:我本来有个观点,做教师与天赋有关。有的人做了没几年教师就有好多成绩,有的人做了五年、十年没成绩,这里面有一个原因:传统的课程框架对那些想创新又不敢创新的人是个很大束缚。而今天的新课程提倡创新、发挥,就给教师提供了挖掘潜能的好机会。怎么考得有效?就看你怎么去创新,怎么去落实基本目标。
    过敏慧(旺庄中心小学老师):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好的教学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激发情感,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2.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机;3.主动参与,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4.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质量。
    李志芳:崔教授,你说“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否前两点做好了就一定能“考得满意”?是否公开课主要看“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家堂课”主要看“考得满意”?
    单本荣:这位老师其实是提出了目前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提得很有质量。
    崔允漷:“家堂课”是否指平时的课?其实这两种课应该是一致的,关键是现在的课表演成分太多,失去了真实性。当然,公开课、示范课的完美要追求,但真实有效性更要追求,否则推广价值不大。所有课都应根据总目标总精神去努力,今后考试也是朝这一目标进行的,所以两种课都应从三个维度的范畴去设计落实。
    何国平(现场摄影师):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有节课叫《三袋麦子》,说的是小猪、小牛、小猴如何处理各自所得的麦子之事。小猪把麦子吃光了,小牛吃一半存一半慢慢吃,小猴则把麦子种了下去,后来收到了更多麦子。老师问学生喜欢谁?女儿告诉我说:她喜欢小牛。我和爱人问女儿:你为什么不喜欢小猴?女儿说慢慢吃不是挺好吗?我们都知道老师希望同学们喜欢小猴。我们所编的课文习惯上把正确答案放在最后。后来,我爱人回来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小牛的做法是符合消费观念的。请问崔教授,倒底是谁对呢?
    崔允漷:我向周娴老师请教,因为她上过这节课。
    周老师:如果让我来选择,我会选另外一种。以我的个性,我会吃一半种一半,因为全部种下去太冒险,万一碰上自然灾害颗粒无收不就赔了?
    崔允漷:周老师讲得挺好,实际上《三袋麦子》的编者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孩子的角度去编教材的。而小孩有小孩的世界,有小孩的眼光,小孩可能想:小猪肚子很饿,力气都没有了,只好把麦子全吃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拿来种?课文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好,如果定了谁好,那就失败了。
    王一军:刚才听了旺小老师说的许多体会及问题,觉得非常好。我想结合老师说的谈些感想。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课堂评价标准,刚才大家说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比较多,实际上这些标准是相通的。我想既然是评价,总得有个标准,不过,要说清楚一堂好课不容易,在此我想换个角度,就新课程理念下哪些课不是好课谈点看法。
    首先是集体备课、一个老师在上的课不是好课。我们现在提倡老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在教与学中互动,而集体备课由某个教师一个人来表演,实践中会显得机械和脱离实际情况,从而影响教师的发挥,也就很难上出好课;第二个是精心包装的课,表演的课不是好课。因为他不是凭真功夫、真感觉在上,加工太多,要求太高,造成失真;第三,单是文本解读的课也不是好课;第四是学生参与率低的课不是好课;第五是缺乏学习指导的课不是好课。以上是从排除法来论述的。我们在分析一堂课的时候,关键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情况下来看,放在一个动态过程中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看一堂课的得失。我们现在强调学生本位,如果离开班级总体情况来评课,也是不科学的。同时,还要把评价放在学校特定的背景中来看,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学校传统的多一点,评价也较侧重继承的成份。国外有所学校受自由主义影响较大,学生可以来也可以不来上课,只要他学习能跟上去,这样评价也会不同。我们新课程只是搭了一个平台,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建构,好课也要从原有的基础上来分析,这就是在特殊的情景、地点上来评价。比如这个班的学生原来是什么情况,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这就不能用对待其它班级的评价方法来评价。这就是评价的多元性和结果的多元性。
    崔允漷: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把问题归一下类,大概是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评价。为什么要评价?我觉得这对我们今天的讨论很重要。评价主要是干什么的?我想评价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一堂课结束后大家议议,看看哪些方面对课任老师还是问题,问题看得准,评得有助于老师将以后的课上得更好。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课内容和形式,要把对学生的评价改成对学习的评价,把对教师的评价改成对教学的评价,不要针对人,要就事论事,不要就事论人,这样老师就坦然了,学生就放心了。
    第二个问题,关于什么是好课。我前段时间到各个新课程实验区去评估,听了18节课,感想颇多。第一个层面;什么课是好课,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十年、三十年都可以讨论,五十年前已有一些人在谈论什么课是好课。这里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要靠大家去追求,要千万次去追问什么课是好课,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去建构一个好课的标准,这很重要;第二层意思,要分清谁来评价,一堂课的评价是公开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评,要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所以评课最好改成议课,让大家来分享;第三层含义是放在哪里评?放在无锡,还是上海,还是贫困地区?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就是刚才王一军讲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评。
    第三个问题,关于“十二个字”的内涵。其实它只能告诉大家一个边界、一种思维方式,目的是要老师运用非线性的方式考虑,问题不是从逻辑或程序的角度去考虑,不是说第一步是教得有效、第二步学得愉快、第三步考得满意。它们不是前后关系,而是构成一个三角型,老师在中间发挥机智和才华,在里面做文章、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好课。至于教学质量,是不能回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重要的。一节课应该有一节课的标准,每节课都要有目标,要有课程意识,要有效应意识。
    第四个问题,个怎么具体分析一堂课。我想大概有以下要素:一是目标。我们指有所得,就是指达标。老师有课程意识,首先要有效率意识。目标要设法让学生知道。学生明白了,就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就像春游一样,学生知道了景点,兴致就浓。二是内容。为了达到目标,就需要一个载体,这就是教材内容。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所教的内容,越是把握准,达标速度就越快。三是程序与策略。这是指一堂课的先后顺序、转换办法、导入形式、手段创新等是否自然、是否有效。四是教师素养。这是指专业品质的高低。如热情、民主、真诚表达与沟通能力等。五是学习状态与结果。这是指学生的主动性、兴趣度、课堂氛围、参与程度、目标达成与否等。以上是我对一堂好课框架的大概认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多展开,大家可以对我的框架进行反思和批评,谢谢大家。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