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影像 > 聊城三中牛其光牛文华老师列传

聊城三中牛其光牛文华老师列传

2013年09月03日 00:00:00 访问量:4869

         聊城三中牛其光牛文华列传

                          刘九龙

 牛其光和牛文华,是五、六十年代聊城地区著名的两位中学语文教师。因同在聊城三中任教,人们便以其长少,分别称之为“大牛”和“二牛”。其实,他们既非同乡,也非同宗,更非同胞兄弟。

  牛其光

“大牛”其光,字华亭,笔名野风,山东利津县人。辛亥革命之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之家。七岁随外祖父在村塾里读书时以其少年聪敏好学名闻乡里。受外祖父影响,十四岁高小毕业,就当了乡村小学教师。一九三一年考入省立惠民乡师,毕业时以其学业优异,留校任国文教员。“七·七”事变后.辗转南下,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旋因战火逼近而辍学。一九三八年,流亡于沂蒙、信阳、郧阳、汉中、四川等地,或到学校任教,或入伍充职,或做报馆编辑,或当实业职员。闲时,常为报社写些针砭时弊的文章。

一九四五年牛其光回山东,在青岛盐务局任小职员。青岛解放后,入行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分来聊城,先任粮食公司会计,后为专署机关业校教员。一九五三年调聊城三中任教。

“大牛”其光在聊城三中任教达二十年之久。他以其渊博的文化知识,坚实的语文功底,精湛的讲课艺术,突出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同行的敬佩和领导的赞扬,成为聊城地区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

牛其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字、词、句的教学。他曾说:“‘咬文嚼字’后来虽是专门用来讽刺那些迂腐不化又爱调文弄字者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却非咬文嚼字不可。不咬文嚼字就不能传道授业,更谈不上解惑。语文课是工具课。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是体现其工具课特点的最好方法之一,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其光尤其重视“咬文嚼字”。每于备课,他细读教材,对字、词、句详加诠释和分析,把要讲的内容,全部工工整整地写在教案里,抄在课本上。有时为了查确一字一词,要翻阅几种、甚至几十种参考书。他上课严肃认真,板书不写草字,讲解不说费话,字字有据,句句有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学生反映:“大牛老师讲课,我

们最爱听,对课文理解得深透,记得牢固。”

牛其光不仅善于讲授文言作品,对语体文讲授也不乏独到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朗读和绘形绘色的讲解。他说:“语体文文字障碍少,教师带着表情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朗读几遍,就会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乃古人所言‘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法也。”对一些知识性词语,他强调用直观性教法。据他的学生回忆,一次讲有关“秧歌”的知识,他不仅对其种类和特点详加介绍,而且逐一表演给学生,使学生对“秧歌”有了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认识。自此,学生呼之为“台上欢老师”。

牛其光在作文教学方面,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他重视写前指导。每于命题之后,他都找几个学生,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构思,然后对全班学生加以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生知道如何写作后,再让动笔。在批改作文时,他采用多批少改,甚至只批不改的办法。他说:“这样能最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能动性,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至于批改后的讲评,他说,在讲台上只能讲述些共同性的优、缺点,不足以为常法;多做些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文

章的工作,则是最好的“讲评”。

牛其光长于文笔,解放前他以野风之笔名写过不少短文杂文。他的《新陋室铭》至今读来也不失为一篇文词流畅、言简意赅的好作品。但是,自建国后从教以来,他却未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有人问及此事,他回答说:“当教师,首重言传身教。言传不必说.身教也并非包括去报刊上发表文章。教师,教学之师,应以搞好教学工作为其本业。‘述而不作’,信而爱教,我之是为也。”做教师须“述而不作”的观点确当与否,笔者不敢断言,单是其光以此表示忠诚于教育事业,却是值得学习和效法的。他之所以一心扑在搞好教学上,并且成为聊城地区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怕是与他这一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不无关系吧!

文化大革命初期,牛其光被打成“牛鬼蛇神”,强行劳动改造。之后.调离三中,下放到公社中学任教。一九七三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其光又回到聊城三中任教。然而年逾花甲,体力不支,终于退休,离开了讲台。一九七七年因患胃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时年六十有六。

牛其光在聊城三中任教期间,曾兼任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多年,并被聘为聊城地区教研室兼职语文教研员。一九六三年被选为聊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与地方政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牛文华

“二牛”文华,曾用笔名纹花.山东堂邑县牛庄(今属聊城市)人,一九一八年生于农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牛琳廷在聊城城里开办振东书局并任经理达二十余年,是鲁西一带文化、教育界颇有名气的人物。

牛文华九岁入村塾,因家教有素,幼年时期就因嗜读好学倍受乡里器重。自一九三○年起,先后就读于三师附小,省立二中和省立聊城师范(即三师)。一九三八年,因日寇进逼聊城而辍学。嗣后,或务农、或教书、或经商,到处为家庭的生活而奔波。抗战胜利后,在济南考入山东师范学院国文系。济南解放前夕,师院迁往杭州。一九四九年,在杭州肄业于山东师院。是年六月入山东省教育行政干校暑期中学教师训练班学习,九月回原籍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堂邑辛集(今属冠县)完小、堂邑县中学和堂邑县机关业校任教。一九五三年,调聊城三中任高中语文教师。

牛文华在聊城三中任教,前后达二十余载。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于教学工作,并因其教授有方,成绩突出,受到师生和领导的称颂,成为聊城地区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十年浩劫中,被批斗和强迫劳动,并下放到公社中学任教。

牛文华在语文教学上,见解独特,经验丰富,教法行之有效。他认为语文课不是一般的工具课,而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紧密相联的一门工具课。他说:“必须‘咬文嚼字’,‘嚼其膏味,食其精华’,否则就不能使学生达到对课文的融会贯通。”“从大处着眼.掌握课文的基本精神(思想内容──笔者注),从小处着手.解剖课文的词句章法,以大统率小,以小体现大。这就是语文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他主张,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思想教育,二语言知识,三读写训练。第三条,应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忽视了它也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牛文华强调教师要博览群书。他说:“工作之余,多读点书,是猎取知识自我修养的好方法.知识丰富了极有利于教好学生。”他常以朱熹的《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醒青年教师、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他都要上一、两堂课外阅读指导课,或介绍某作品的内容,或讲解阅读的方法。仅笔者所知。他就给学生指导过《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的阅读。六十年代初,聊城三中在青年教师中掀起了一阵子读古典著作热,是与文华的倡导分不开的。这些青年教师,后来在教学上大有提高。也多得益于当时的读书之多。

牛文华在校内一直兼任着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还曾兼任过工会主席。在社会上,他兼任过聊城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和地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对这些兼职工作,他从不视为分外之事,总是尽力尽心把它们做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牛文华青少年时期,曾有作品闻于世,且受到时人的好评。参加教育工作后,除写点与教材有关的争鸣文章之外,却没有更多的作品问世。问其原因,他答曰“以教学为已任”而已。他一九七五年离休后,却一反常态,大动起笔墨来。积极为《聊城文史资料》、《聊城地区党史资料》、《聊城地方史志》等刊物撰写文稿。前后发表《武训中学》、《振东书局》、《李善亭传略》等文章多篇。为了把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留给后人。他立志写一部《中学语文教学浅谈》的著作。并且动笔撰写了《绪言》、《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知识教学》、《基本训练》等五个章节的内容,约计十余万字。本文所引他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观点,就是从《浅谈》书稿中摘取来的。但是由于年老多病,《浅谈》一书尚未完稿,他便于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带着他的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与我们长辞了。

文华逝世后,治丧委员会在《讣告》中说:“牛文华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春风化雨,桃李天下。牛文华同志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的逝世.使人们失去了一位教育战线上的老同志,失去了一位最受人尊敬的老教师。”“满地留株伤化雨,一门桃李恸春风。”

这就是对文华同志一生从事教育的最好赞词!

                   (本文曾发表在《聊城文史资料》第七期)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