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智慧恒久远

智慧恒久远

2013年12月16日 00:00:00 访问量:3000

  智慧恒久远

  昆仑山下,玉龙喀什河畔,送爽的金风吹开了我的书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我像一条鲑鱼,沿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回到孕育教育生命的故乡,寻找心中的“伊人”——《礼记·学记》,与其完成精神受孕。她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元典,犹如大江大河之源,流淌万年不止息,滋润千年不枯竭。

  教之大伦

  新学期到来,开学典礼不可或缺。然当代学校的开学典礼简单,大多流于形式。古代学校的开学典礼真可谓典雅庄重:“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古人开学,政府官员要参加的,但不兴师动众且极其谦和低调。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演练《小雅》中的《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三首君臣宴乐、相互劳问的诗歌。极为庄重的礼仪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

  古代上课也有“二分钟预备”。“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教师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督促学生尽快打开书箱,拿出书本,以便让学生静心恭顺地开始学习。这点看似“轻微”,实则重要。学生心静,做好了学习准备,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才会渐进佳境。

  惩戒从来就是教育的必选项。“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古人用槚木和荆条做成教鞭(后来有青铜戒尺),置于课堂之中,用来警示学生,以树立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威仪。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还能见到描述戒尺的有关文字。现代教室没有了教鞭,有了众多标语、规章制度、镜框甚至摄像头,学生“无所畏惧”之心日盛。当“赏识教育”喧嚣泛滥的时候,教育就已经成了“跛的”教育。师严道尊,何足道哉!

  学校是圣洁之地。“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古代的学校,官员们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以此表明政府官员非常尊重学校,进而来揄扬学生,使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可是,现在的学校行政化色彩非常浓,各种检查评比让学校应接不暇。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是观察,而不是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不能随意地给他们讲解,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脑探寻问题答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对年龄小的学生,要求他们只需认真听课,不要随意乱问。这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因为,学习要由浅入深,教学也不能拔苗助长,随意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先学后教,古已有之矣。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健    文章审核:李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管理登录 | 
    鲁ICP备09061301 © 2009-2013 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63****8690 举报邮箱:sdl****@126.com
    聊城三中纪委 监督电话:8218535 8218690 监督邮箱:lcszj****@163.com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