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传》云:无诚信,为上则国败;为下则危身。
一个人讲诚信,可交;一个企业讲诚信,可敬;一个国家讲诚信,可长久稳固。诚信是历史的明镜,是当下的基石,也是通往未来的必不能绕过的道德门槛。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冯玉祥
诚信能“修身”。
吴国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相谈甚欢。徐君对季札的宝剑十分赞许,季札心中暗许:出使归来,当赠予知己宝剑。然而,人有旦夕祸福,等季札归来,徐君已经去世。季札伤痛之余,把宝剑赠予徐国继位的国君,对方不敢受。随从也加以阻止,季札说:“我早在心中允诺赠剑与徐君,必须兑现承诺。因为爱惜宝剑就埋没良心,非廉洁之人所为。”最后,季札把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慨然而去。此事被载入史册。
诚信能“齐家”。
南朝陈国将亡,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事先打破一面铜镜,与妻子各拿一半,并且相约:若万一失散,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寻找对方。陈亡国后,杨素掳走了乐昌公主,每逢约定之日,徐德言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不曾错过一回,终于,他见到一人叫卖铜镜,与所藏半镜相合,含泪留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去留明月辉。”乐昌公主得读此诗,悲痛欲绝。杨素知道来龙去脉,深为感动,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从“季札挂剑”到“破镜重圆”,诚信已经融入到人的灵魂骨髓,自然而然,创造奇迹。
英国小说家瓦乐特•司各特也是守信者。他曾经营一家出版印刷公司,不幸倒闭,并欠下6万美元的债务。司各特的朋友希望帮他还债,司各特拒绝了:“不,凭我自己这双手我能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他拼命努力工作。
他在日记里写道:“尽管前方是一条艰难而黑暗的路,为了保全信誉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死得光荣。”
诚信若成为人的信仰,会源源不断涌出力量。司各特两年就还清了债务,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伟大作家。
一诺千金,诚信为本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这些中华老字号都无一例外将“诚信”当作立业之本。
北京的同仁堂历史悠久,已逾340年,所用药材极为挑剔,取其地,采其时:“人参用东北吉林的,蜂蜜专用河北兴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山药必须是河南的光山药,枸杞必用宁夏所产”。拿到药材后,加工要求也很苛刻:黄连必须一根根的去掉须根;远志要用手工除掉有副作用的芯;药品用80目箩过筛……这在讲究高效率的社会,未免显得太过繁琐,然而正是这些源自自律的细节,延续了同仁堂的美誉。老同仁堂人常常教育新来的伙计:“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有人说,诚信过了头就是迂腐,但这种“迂腐”往往动人心魄,甚至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商业贸易崛起。
16世纪中后期,一艘商船从荷兰起航,船长威廉•巴伦支带领17名水手,开始冒险之旅。除了客户委托的贸易业务,巴伦支还要探索从北极到亚洲的新航道,以避开激烈的海上竞争。海上风浪雨雪袭来,他们冷静勇敢,一一克服。经过俄罗斯的三文雅岛屿时,天气极度恶劣,他们的船只被冰封的海面围困,不能动弹,只能等待时机出逃。
三文雅地处北极圈内,冬天在-40℃。他们想尽办法求生,靠燃烧搁浅船只的甲板取暖,捕杀北极熊和海象充饥,用动物皮毛御寒,但难敌严寒,饥饿……水手们相继病倒,有几名水手不治而亡。直到第二年初夏,巴伦支和船员们才被俄罗斯人搭救,坐上小救生船逃出冰雪地狱。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搁浅的船只上,有大量保存完好的衣物和药品,完全可以延续保障水手的生命。巴伦支说,那是客户所托,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货物交给货主,宁死都不会染指。
荷兰水手的诚信义举,震惊了当时的市场,也让荷兰打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贸易垄断,成为经典。极度虚弱的巴伦支,在返航的路上不幸过世。后人将北极圈附近的一块海域命名为“巴伦支海”,以作纪念。
相传秦末有人名叫季布,说话算数,当地流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何止千金,能决定一段商业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可以主宰一个国家的贸易起承转合。
信,国之宝也。
——《左传》
“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来自《资治通鉴》,为后世广为流传。
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深夜来访,身揣十斤黄金赠之。杨震不悦:“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幕色无知者。”王密羞愧难当地告辞走了。
杨震何许人也?家境清贫,后来开办私塾,租田务农,清贫生活。他勤勉好学,在儒生中有“关西孔子”美称。年过五十方才做官,历任剌史太守、太尉,清廉慎独,素面直谏,可惜终受谗言撤职,饮毒酒而死。清官难容的朝代,也难长存。
今日官员若都能把贿金当作“四知金”,对天地诚实,秉一身正气,国家如何不和谐?
在世界瞩目、伟人辈出的国家政治舞台,“诚信”还会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纽约的哈德河畔公园,游人如织。公园北部坐落着格兰特将军的陵墓,此人还是曾任南北时期的北方军统帅,是美国第十八届总统。离他的陵墓100多米处,还有一座陵墓,普普通通,长眠在此的,是个五岁的孩子St•Clairepollock。
1797年,这个孩子不慎在此处的悬崖坠落身亡,被家人埋葬于此。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只有一个要求:请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新主人答应了,并以契约为证。
沧海桑田,这片土地被转卖过,又换了主人,但是契约里永远保存着那一条:决不毁坏孩子的墓地。并加以修葺。
一位总统,一个孩子,两人的墓地比邻而居,无他,诚信之由。
再过100年,1997年,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公园祭奠,撰写了这段故事,刻在了木牌上,立在孩子陵墓的旁边,希望“诚信”精神代代流传,永远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