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高中生学习过程中消极心理的分析及矫正

高中生学习过程中消极心理的分析及矫正

2013年04月10日 00:00:00 访问量:4313

       在分析高中学生学习成效时,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致力于知识的传授,同时要花大力气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中的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生有了主动的、自信的、愉悦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讨论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提出消极心理矫正方法和途径。

一、几种消极心理状态

    经过中考的竞争,每一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中有更快的进步,成绩有显著的提高。然而愿望与现实间有时会存在距离。学习原本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求取上进,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包含着许多快乐的成分。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下,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已消失殆尽,常常受着来自学校,家长和自我压力的干扰,产生了种种消极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1.自卑心理。这是指个体和他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也称自卑感。一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学习就显得费劲,感到跟不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高中学习心存畏惧,心理负担重。另有一部分学生或因骄傲自满,或因情绪松懈,抓得不紧,造成学习成绩不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挫折、学习成绩不理想,情绪就萎靡不振,悲观失望。认为自己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获得好成绩,因而丧失学习信心,上课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下课不愿和同学交谈,自惭形秽,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变得孤僻。

  2.淡漠心理。一部分学生受当前市场商潮的冲击,产生了“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早日挣钱享受”的思想,他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对学习态度消极。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考好考坏都能上大学,大不了读自费大学,何必学得这样苦”,对学习表现为无所谓的情绪。对学习有淡漠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上课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懒于讨论,钻研,对学习采取应付,得过且过的被动态度。

  3.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持有回避甚至厌恶的内在反应倾向。有厌学心理的学生,看不到学习知识对其本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认为读书太苦,太难,学习枯燥乏味,单调沉闷,作业、考试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学习产生厌倦、反感,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起伏大,时而冷漠对一切无动于衷;时而激怒,一触即发,易与老师家长顶牛。有的学生甚至说:“恨不得把书本付之一炬,来个自我解放”。在考场中,他们往往飞快,胡乱的答题,答完后便快速交卷,逃跑似地离开考场,这也是对考试不满、厌恶造成的。

  4.恐惧心理。恐惧是一种担心、害怕、畏惧、紧张的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往往是自卑、淡漠、厌学的继续和发展。在高二年级进行的一次学习心理调查中,在回答“学习中,你最感头痛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有30%的同学回答:“最头痛的是考试,最害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我就紧张、害怕。”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考试中“怯场”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表现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心慌、头昏、记忆困难,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出现“怯场综合症”,考试成绩大失水准。

  5.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时对对方的见解、观点、要求持否定态度,甚至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消极对抗,行为并不越轨,但

我行我素,持不配合,不服从态度,学习效果极差。逆反心理有时也因人而生,如因对某一教师行为的反感而厌恶该教师所任的学科,无端怀疑教师授课的正确性,是知识得不到肯定的吸收、理解和积累。

二  消极心理状态的阶段表现

     在高中三年中,在各阶段中,学习内容、目标、难度有所不同,学生心理状态也不同,就消极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表现:

  1.高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初三升入高中,课程知识密度,习题难度及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等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差异。对此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的情况引起学生的恐慌和不安,也招致家长的埋怨和不解,许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焦虑心理。少数学生由此产生心理障碍,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未来的升学产生怀疑,丧失信心,以至于一蹶不振。高一下学期,是学生在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多发时期。有不少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有不少学生感到头脑不好使,学习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疑点,由此产生沮丧和消沉,导致自卑、淡漠、厌学等消极心理的形成。

  2.高二阶段。高一一年下来,学生群体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学习成绩进一步下跌,自信心进一步被冲击,造成恶性循环。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会考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3.高三阶段。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左右为难,矛盾重重,心理上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内心压力,加上家长的期望,心里非常烦恼。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有增无减,日益强化。学习兴趣明显分层,学习成绩则已两极分化。怀有积极心理的学生正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等待一场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的竞争和选拔。但大约有10%左右的学生自卑、厌学、恐惧等心理状态则已定势,面对高考,只能消极应付或临阵脱逃,其结果一定令人失望。

三  消极心理状态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的表现

  1.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敢正视教师,怕被提问,更不主动提出问题,怕出洋相,被老师同学看不起。有淡漠和厌学心理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或只在纸上随意涂画,有的甚至看课外书。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效果差。

  2.在作业和复习中,有的学生存在着侥幸心理,他们总觉得考试就两张卷子,系统复习,全面记忆,透彻理解,解题训练没有必要,其中大半是做“无用功”。他们总想走捷径,寻“巧解”,盼望考试时正好邻座是个出色的同学,而它的卷子又少加遮掩,这是侥幸心理已发展为作弊欲。复习中的另一种消极心理则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复习时处考试前夕,如果竞争激烈或考试与前途密切相关,适度的现实性焦虑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有的同学每逢考试,终日惶惶不安,坐立不定,心烦意乱,失眠,食欲减退,莫名的发火,这就是“病理性焦虑”。其结果是复习效率大减,考试成绩失常。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

也发生在一些成绩好,但性格内向,好胜心强的学生身上。

  3.在考试中,常见的是焦虑心理和作弊心理。这类学生对考试成绩太在乎或对自己太无信心,考试中表现出胡思乱想,不能集中精力答题,常常是“身在考场心在场外”,“呆呆”的神情,一副茫然,不知所措,极易看错题或在客观性试题中填错答案的序号,不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情况严重的则表现为“怯场”,如神色高度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汗淋漓,手足发冷,难以坚持考试。考试中作弊现象近来屡禁不止,甚至有蔓延的趋势,这与作弊心理有关。首先,学生学习、考试目的性不明确,既想得高分,又不肯下功夫刻苦读书;其次是自恃作弊手段高明,存在侥幸不会被发现的心理,铤而走险;其三是周围同学作弊,未被发现,自己不作弊得低分吃亏。

四、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

    上述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考试,也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准确的反馈。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学习特点,掌握高中学习主动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矫正消极心理,发挥学习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激发兴趣,培养乐趣,矫正淡漠和厌学心理。

   多数学生本来对高中学习是感兴趣的,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各种颜色、物态的变化,常给他们带来神奇的新鲜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但许多抽象的原理,反复的计算,严格的实验规范不能使每个人都维持长久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成乐趣。(1)运用挂图、模型、图表、标本、录像等提高直观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试验区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2)教学中尽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然现象、社会热点等,变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3)开设各类讲座,主旨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改进课外过难、过易,机械重复等损害学习兴趣的作业,增加思考性、趣味性、能力性强、有一定难度的,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习题,是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果实”的乐趣。(4)组织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书本知识、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四化中的作用和科学中的地位。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来,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进益。当一般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就成了乐趣,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能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乐事,并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就能克服淡漠心理和厌学心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排除影响学习的各种干扰。

2.树立自信心,增强耐挫力,矫正自卑心理

升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面临种种竟争和挑战,经过几次挫折或失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挫折感反应强烈的学生,丧失了自信心,消沉下去,发展成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应当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耐挫力,变挫折为前进的推动力。第一,要让学生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期望不能过高,要以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和“尺寸”来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消除“矮人一头”的感觉。第二,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对某一次考试成绩偏低,可以从知识掌握情况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克服、改进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点滴进步和长处,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奖励,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进而确立起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3.端正学习动机,运用自自如我暗示法,矫正恐惧心理,预防怯场行为

学生在学习及考试中有恐惧心理,出现怯场行为,多半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学习方法又不对,学习成绩欠佳所致,这时恐惧同自卑交织在一起。一些成绩不错的优生有时也会怯场,这是因为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学生自己有很强的好胜心,虚荣心,认为在考试中出现一些差错都是不可原谅的,把自己搞得过分紧张造成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性,正确看待考试分数,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辅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即自我激励。临考前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我以做好充分准备,我一定能考得好。”当意识到出现紧张情绪时,或应试中一旦遇到难题卡住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稳定情绪。采用转移法,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先做,增强信心,缓解紧张心理。平时教师要重视应试心理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紧张心理自我放松法,提高心理素质,以有效克服怯场心理。如果学生在考试中能正常发挥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自信心,体验愉悦感,恐惧心理也就随之消除。

4.和谐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化逆反心理的负作用为积极作用

    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你讲我听,你教我学,而是充满着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创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教师须以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精湛的业务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既高大可敬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任。教师应当懂得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在青少年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不仅有消极的负效应,也有积极的一面,要善于引导,消除他们的对抗,抵触情绪,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活跃思维,发挥创造性。

 五、结语

     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矫正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根据苏联心理学家H .列维托夫的观点,“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是但介于二者之间的。”因此,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同时又是可以矫正的。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表现,往往是当前困难引起的心理过程与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心理问题融合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长期不懈又有突出重点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新心理矫正,开辟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环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编辑:网校客服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