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假期来了,该多放点心思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了!

假期来了,该多放点心思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了!

2015年07月12日 00:00:00 访问量:1330
假期来了,该多放点心思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了!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平时总是面对学生,看到自己的孩子反而不知道如何是好。”想到假期要有两个月的时间要和自家孩子相处,老师们又激动又担心。

担心什么呢?——自然是“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问题啦!

教育自己孩子,已经成为不少为人父母的教师们的困惑。在教育圈,甚至有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现象的说法。其实,现实中,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做得不错了呢;但也有一些老师,由于一些职业习惯,对于自家孩子过于严厉、要求过高,导致孩子的成长并不开心。

所以,各位师爸、师妈,不妨看看,以下这几点您平时注意了吗?

如果没有的话,从今天起就尝试一下吧!也让您的孩子有一个开心的暑假,让您和孩子能够享受一段共处的美好时光!

法则1:既做好老师,也做好父母

某市第五中学的李老师又一次把接读幼儿园的女儿回家的任务交给了丈夫。这天,她不仅不能接女儿回家,连晚上照看孩子的任务也得交由丈夫来做,因为她晚上要去学校辅导在校生的晚自习。

“没办法啊,我要是在家照顾孩子,就会影响给学生上课。”李老师说,做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她不能因为照顾自己的孩子耽误了别人的孩子。

工作忙,让很多老师的孩子并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老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将爱都给了别家的孩子,对自家的孩子却总有几分愧疚。

其实,不少教师似乎总会不知不觉地将“教师”这一身份混淆于“父母”身份,会当老师,却不会当父母。那么,应当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该多花心思去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常和子女交流。

老师还应当学会及时转换角色。既然身处在家庭,我们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将工作的压力放下来,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不能用课堂上的口吻,也不能因自身繁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而对子女犯下的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最终导致教育走向失败。

法则2:别把自己当专家

在阿蓉老师看来,她理想的教育就是:“我的教育无时不在,不一定是要像平时给班上孩子上课那般像模像样,那样的程序化。”她耐着性子和儿子一起看书,给他讲故事,教他唱歌跳舞,带他出去逛街,了解世界、观察社会,并创设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独立思考、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并参与交往,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方法。“但是也许儿子不吃你那一套,他习惯了你的教育,习惯了妈妈在家庭中只是其中一个教育者的教育模式,所以他会变着法子摆脱你。有时吃饭,他就不要我喂,硬是哭着吵着要爸爸或者其他人喂。”阿蓉感到很无奈。

阿蓉的困恼很多老师同样遇到了,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还是很有信心的,“自己都能把别人的孩子教育好,还不能把自己孩子教好?”殊不知,教师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职业,别人的孩子教好不完全是老师的功劳,也有孩子自己和家庭的功劳。所以别把自己当专家,踏踏实实地多关心自家孩子才是真理。

法则3: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我的孩子总是做不好!”老师们,你们是不是经常说这句话?我们老师身边有太多太多优秀孩子的事例,看着一位又一位孩子出人头地,就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能集合所有同龄人的优点。于是便会戴着这副有色眼镜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很多优点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有色眼镜过滤掉孩子的优点,却放大了孩子的缺点,揪住孩子的缺点全天候的寻找矫正方法,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坏行为,让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勇气、失去希望。

其实,何必呢?这种近乎完美的要求和攀比观念不仅压得教师自己喘不过气,对孩子自信心等方面的成长亦很有害。

法则4:学会放手,学会放心

老师,你是不是总是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

放手、放心、放下自己的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其独立思考和成长而不过分干预。要知道,即便是优秀教师,模范父母,他们在孩子面前也不一定正确,也不能迫使孩子事事顺从。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其自己规划未来是“学会放手,学会放心”的核心内容。

河南某高校国际教育部主任的李老师特别强调这点,李老师的女儿目前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职业规划是留国外或回国任外企高层。他认为须让孩子具有自主思维意识,与众不同意识,做到正向心理循环,并且要树立孩子自信心。这一点尤其重要,成功的人都具有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法则5:家庭不是学校,孩子不是学生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然而,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与在学校是截然不同的。若在家庭教育中,教师继续“教师”的角色而错把家庭当作学校看待,便会形成一种不平等的教育环境,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此外,教师虽然在学校里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权威的代表,但在自己家里,其作为社会人的优点和缺点,在子女面前表露无疑,其作为教师的神秘感和威信也被淡化。结果,教师在学校的那套教育方法,在子女身上无法施展。

法则6:不要把自己“锁”在学校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能接触到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一位老师在分析老师为何教不好子女的过程中说道。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可能习惯了,也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却有着很大的制约。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不再“锁”在学校内,要关注时代走向,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更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增强孩子阅历,会是不错的方式。

“爱”、“帮助”、“耐心”和“信任”,这是当教师的基础,更是教育自己孩子的基础。爱孩子便要让孩子有暖暖的感觉。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